音乐剧《悲惨世界》赏析
总有一部电影让你难以忘怀,总有一首歌曲让你循环播放,总有某个电影片段触动你的心弦,总有一段音乐勾起那尘封的记忆。一部电影承载一个时代,一曲终了余音绕梁。听一段影评感百态人生,听一首歌曲闻背后故事。欢迎走进“午间美闻”之“影音鉴赏”。
“敬人民的自由,敬社会的进步,让反抗的烈酒溢满你的心头,明天见,我忠实的朋友”。今天我要推荐的是一部法语音乐剧——《悲惨世界(Les Misérables)》。
该剧改编自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发表于1862年的著名长篇小说《悲惨世界》,以十九世纪前期法国黑暗的社会为背景,涵盖了拿破仑战争和之后的十几年的时间。主角冉阿让(Jean Valjean)、芳汀(Fantine)、珂赛特(Cosette)、街垒起义的大学生们的命运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1793年法国大革命至1832年巴黎人民起义期间法国近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辉煌画卷。
音乐剧版的《悲惨世界》,由法国音乐剧作曲家克劳德-米歇尔·勋伯格(Claude-Michel Schönberg)作曲,阿兰·鲍伯利(Alain Boublil)作词,于1980年在法国巴黎首次公演。1982年,英国音乐剧制作人卡梅隆·麦金托什(Cameron Mackintosh)制作英文版本,并于1985年10月8日在伦敦Barbican Theatre首演。
勋伯格擅长描绘大的社会背景下小人物的命运,像《西贡小姐》中的越南少女和美国军人在越南战役的兵荒马乱之中注定的爱情悲剧;比如这部《悲惨世界》,在法国腐朽的君权统治下,囚犯冉阿让、工厂女工芳汀、起义学生领袖安灼拉、马吕斯等无数小人物试图对抗专制、争取人权和自由、追逐爱与平等的精神。
作为最优秀的音乐剧之一,《悲惨世界》的改编与创作都对原著的主题思想、时代背景、人物性格做到了极为严格的尊重。法国政府与社会的时代现象是其主要架构,并融合戏剧、音乐、歌舞等为一体,从而将法国大革命背景下的诸多小人物的爱恨情仇形象地描写出来,人性的挣扎、遗憾、无奈则通过演唱和表演演绎出来,充分展现出平等、自由、博爱这一思想主题,在文学之外将别样的意境呈献给观众,并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表现了思想内涵的深邃。
这部音乐剧对悲惨时代的诸多悲剧人物形象进行了浓缩,并予以突出表现。劳苦大众以冉阿让、芳汀等为典型代表,例如芳汀在被赶出工厂丢失工作的唱段中“我曾梦想我能过上另一种生活,而生活却谋杀了我的梦”;共和青年人物群体则选取了热安、格朗泰尔、安灼拉等作为代表,如在“Souviens-toi Des Jours Passés(是否记得那过去的时光)”中热安的唱词“爱情如春日,少女如花般娇妍”,以诗意的语言体现出他诗人的身份;格朗泰尔“生命短促,意义难寻”“而你的死,无济于事”表现了他的怀疑主义特质。
在表现对于普通民众生活及其命运的关注时,《悲惨世界》采用了形象描写刻画其超常行为及传奇色彩的方式,传达了作品中对这些人物的同情与关注。“Quand Un Jour est Passé(长日将尽)”的节奏紧凑,但同样的曲调、同样的节奏在两类人的演绎下带给观众不同的感受;被真挚感情深深打动的珂赛特、马吕斯、爱潘妮互诉衷肠的“Dans Ma Vie(我的一生中)”;爱潘妮独诉相思之苦的“Mon Histoire(我的故事)”——这些唱段生动地刻画出了一个个鲜活的形象:令人爱的,令人恨的,令人不屑的,令人同情的......所有这些构成了这部不朽的音乐剧。
此外,这部音乐剧的思想内涵也极为深邃,音乐极富史诗色彩和恢弘的气势就是最明显的表现。当然,本剧在对人物性格进行塑造、人物情感进行抒发时不仅将音乐作为主要载体,而且把其作为推动故事情节向高潮发展的动力,在创作手法上以音乐主题贯穿全剧,所有叙述性、连接性的段落都采用演唱的方式表达,几乎不存在对白,实现了音乐与歌词、言语的融合,最终使主题鲜明而又深刻地展现出来。
《悲惨世界》并不仅仅是一篇反映社会黑暗与个人救赎的作品,像《战争与和平》这种刻画理想与现实的作品一样,它是一部关于个人与祖国、社会的进步、人民的反抗、黑暗时代下无法逆转的命运与尤为可贵的救赎的史诗。
下面请欣赏音乐剧《悲惨世界》选段,À la Volonté du Peuple(致民意)。
主播:九(8)班毕柏皑
指导老师:汪飞飞
初审:许小平、程娟娟
复审:李传国
终审:杨 全
编辑:徐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