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生死两茫茫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几千年的文脉在低声倾诉。它是庙堂之上人神相通的欢愉,它是宴席之上把酒言欢的雅致,它是歧路孤舟天涯游子的悲怆,它是月下花镜多情少女的忧伤,它是无数文人世俗之外灵魂的栖息处……它们是一缕缕不灭的曙光,让我们的文化拥有了一份别样的深情和韵致。在时空的流淌中,在文字和思想的碰撞中,诗歌至今仍然能感动着我们的心灵,点燃着我们的激情。欢迎走进“午间美闻”之“诗歌鉴赏”。
在大家的印象中,苏轼的身上有不少标签:或是一个大名鼎鼎的美食家,甜糯的东坡肉远近有名;或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人生是逆旅,我亦是行人”充分显示了他的豁达;或是一个重情义的诗人,在妻子王弗去世十年后,含着泪低吟道: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当时,苏轼与王弗生死相隔已十余年,内心思念着妻子但很茫然,彼此无法相见。苏轼不想让自己去思念,却难以忘怀,便想起妻子远在千里之外的孤坟,感叹没有地方跟她诉说心中的凄凉悲伤。泪,已浸湿了他的衣襟,望着一轮明月,若有所思:即使相逢你也该认不出我了,因为四处奔波,我早已灰尘尘灰满面,鬓发如霜。 他回忆着自己悲凉的境遇,蓦地,看到床前的梳妆台,泪水又滑过面颊:“晚上忽然在梦境中又回到了家乡,只见你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你我默默相望,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有无言的泪水落下千行。”诗的结尾将镜头聚焦到那明月照耀着的长着小松树的坟山,那是苏轼年复一年地思念妻子而痛欲断肠的地方。
这首悼亡词,是宋神宗熙宁八年苏轼路过山东密州时所作。苏轼与王弗自幼相识,相互关爱。可惜天意难料,王弗二十七岁因病去世了。这对苏轼无疑是巨大的打击,也是他乐观坚强的外表下内心最脆弱的地方。
上阙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苏轼在经历生死离别的内心世界,为“诉悲”。开头三句,短短十三个字,就描绘出苏轼内心的矛盾—— 越是想要忘记,越是容易忆起。想要忘记一件事多么难,何况是一个朝夕相处的人。苏轼亦是如此。“不思量,自难忘”,难忘的是过去美好的情景。可能是每日清晨,桌上氤氲着热气的一碗抄手,可能是每日傍晚,迎面而来漾起笑容的一张脸颊。
下阙用记叙的手法表现出苏轼的梦境,为“记梦”。短短四句便描绘了自己在梦中忽然回到了时在念中的故乡,在那个两人曾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相聚、重逢。那时,那个她坐在梳妆台前,一手拿着木梳,一手抚摸着柔顺的黑发,笑面盈盈的看着镜中的自己,形态容貌,依稀当年。两人对目相望,眼眶里噙满了泪水,说不尽的思念在此时弥漫开来,“无言”胜千言万语。突然,作者笔锋一转,从梦境落回到现实来。料想长眠地下的爱侣,在年年伤逝的这个日子,为了眷恋人世、难舍亲人,而柔肠寸断。到此时,词已终,留下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
苏轼的情思正如白居易的《长恨歌》所说:“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主播:八(3)班 沈静雯
指导老师:袁明艳
初审:许小平、陆玲
终审:轩家梅
编辑:徐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