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7【午间美闻】 天地之道,刚柔互用

信息来源:中国科大附中高新中学  发布时间:2021-12-07  浏览次数:62

天地之道,刚柔互用

一张张纸,一支支笔,一段段文字,笔墨达意,洋洋洒洒。这里有孩子最真挚的话语,这里有父母最殷切的期望……无论怎样的文字,在这儿都携带着一种无穷的能量,它的名字叫“爱”。让爱在耳畔流淌,欢迎走进“午间美闻”之“家校共育”。

曾国藩的家书中承载着曾氏优良的家风和源远流长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泽被后世的教育典籍,其中所蕴含的精神,是曾国藩从一介寒士成为晚清中兴第一名臣的重要因素,是一个普通耕读家庭成为显赫家族的主要原因,直到现在仍然为人称颂。


曾国藩同治元年五月廿八日写给曾国荃和曾国葆的家书中写道:“从古帝王将相,无人不由自立自强做出,即为圣贤者,亦各有自立自强之道,故能独立不惧,确乎不拔。”

曾国藩认为,自立自强是从古至今每一位帝王圣贤都拥有的品格,是出人头地的根本。自立,也就是要自我独立,能够独立做好每一件事,自强,即自我勉励,奋发图强,是每一个人成长的基础。自立还有有主见、不为外力所动的意思,这种自持自守的精神同样是通往成功之路上所不可缺的。


近来见得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则靡,太刚则折。刚非暴虐之谓也,强矫而已;柔非卑弱之谓也,谦退而已。”意思是近来悟出天地间的道理,刚柔互用,两者都不可偏废。太柔了会顺风倒下,太刚就会折断。刚不是暴虐,是坚强;柔不是低下软弱,是谦逊退让。在这封家书中,曾国藩还提到了“刚”与“柔”的关系。曾国藩的这个反思似乎正是“大柔非柔,至刚无刚”的道理,过分的柔和称为懦弱,真正的柔和是心静如水,谦和待人,过分的强大称为咄咄逼人,真正的强大反而不会锋芒毕露。曾国藩强调,刚柔皆要有度,不做软弱或是暴戾的人,要以柔克刚,以刚克柔,刚柔并济,不偏不倚。

这个道理是曾国藩在家终制期间悟出的,在那之前,曾国藩称得上是一个极“刚”的人,因此得罪了许多人,仕途坎坷不平。


曾国藩仅28岁就考上翰林院庶吉士,是湖南同学中唯一中进士、点翰林的。他进了翰林院后,自我感觉良好,生出几分傲气,心浮气躁,闲暇时间就聊天饮酒下棋寻乐子,静不下心读书。他的朋友陈源兖评价他“无处不着怠慢之气”,觉得他自以为是,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同样因为傲慢,没有修养,在北京时他也经常与人发生冲突。

进入官场以后,曾国藩的性格依旧直率,就算是皇帝犯了错误,他也直截了当地上书批评。后来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各地召集来的绿营兵和八旗军根本不堪一击,曾国藩一心为国,想要组建一支军队,于是他在湖南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名为湘勇。奈何皇帝却因此开始提防他,不批经费,几经波折才建成湘军。

此时的曾国藩意识到自己太过刚直骄傲,不利于他的发展,这几年来,他看似成功,实则处处碰壁,事事受阻。1858年,一度郁郁不得志的曾国藩再次出山,此时的他,作为堂堂湘军大帅,为取得支持和理解走遍各衙门,对人也谦恭有礼,湖南大小官员纷纷表示支持湘军。他变得圆润变通,周到谦和,在官场上如鱼得水,变成了官场上备受欢迎和尊重的人,治军也宽严相济。正是因为这一时期曾国藩性格的转变,才让他后期能坐上重臣的位置。


曾国藩通过这一封家书,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传授给自己的弟弟,劝诫他们做到自立自强、刚柔并济,又一代代传承下去,形成了曾氏优良的家风,被后人所赞颂,其中所蕴含的文化与哲理,是直到现在仍然值得大家探讨的。


在现代社会中,甚至在学习生活中,刚柔并济等品格仍然是不可或缺的。而品格的教育是一个缓慢而艰辛的过程,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一条路来,只有充分发挥好家庭、学校的作用,形成合力,做到家校共育,才能共同培育出具有优秀品质的人才。家庭的职责总被忽略,却尤为重要,家庭教育在于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环境,立家规家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并配合学校监督孩子。当我们拥有了那些品质,梦想就离我们不远了,每个人都能追随光、靠近光、成为光、散发光,成为更好的少年。陀思妥耶夫斯基说:“少年就是少年,他们看春风不喜,看夏蝉不烦,看秋风不悲,看冬雪不叹,看满身富贵懒察觉,看不公不允敢面对。只因他们是少年。”正因我们是少年,优秀家风文化将会永远铭刻在心底。


主播:八(4)班 李陈文博

撰稿:八(4)班虞宝莲,李陈文博

指导老师:石汉文

初审:许小平、方  琳

审核:李传国、轩家梅

编辑:徐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