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4【午间美闻】挺起中华崛起的脊梁——榜样人物之钱学森

信息来源:中国科大附中高新中学  发布时间:2021-11-04  浏览次数:262

挺起中华崛起的脊梁——钱学森

有的人,用朴实告诉世界,最美的是奉献;有的人,用脚步告诉世界,初心不曾改变。也有的人,用信念告诉世界,梦想定会实现。让我们一起走进榜样人物,读懂凝聚在他们身上的力量。欢迎走进“午间美闻”之“榜样人物”。

在中国,有这样一个人,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他是开创祖国航天的先行人,是披荆斩棘的勇者,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国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他,就是被称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的钱学森。


1911年,钱学森出生于上海,从小学开始,钱学森就是一个喜欢思考的孩子。

18岁,钱学森成功考入了上海交通大学学习机械工程,毕业后他获得了清华大学留学生名额。

24岁,钱学森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一年后便获得硕士学位,后转入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成为世界著名的大科学家冯·卡门极为重视的得意门生,先后获得航空、数学博士学位。


1946年,仅35岁的钱学森,就成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终身教授,彼时的钱学森可谓功成名就:在世界军事科技最领先的国家,他成长为最顶尖的军事科学家。他完全有资格过上高品质的生活。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钱学森作为中国人,深知刚刚建国的故土需要火箭和导弹来保卫,他想回国。

1950年,正是中国百废待兴之时,钱学森毅然放弃美国的优待,决心回国。但就在这时,美国移民局不准他回国并将他逮捕。他被关在一个海岛的拘留所里,受到无休止地折磨。每天晚上看守人员每隔十分钟就来开一次灯,他的身体受到极大的伤害。但即便是这样,他也没有屈服,坚持要离开美国,回到祖国去。最终,美国迫于压力,终于停止了恶行,同意钱学森回国。

面对采访,钱学森说:“我打算回中国去,竭尽全力,与中国人民一道建设国家,使中国人民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

195510月,钱学森一家回到祖国。


1956108日,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钱学森任院长。但当时新中国仍处于落后地位,团队中甚至有人连导弹都没见过,研发尖端武器异常艰难。

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钱学森和其他专家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克服了无数技术难关。他对中国导弹研制充满信心,他一直坚定着一个信念:“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

10年后,196610月,两弹试验结合成功。从此,中国的核导弹终于具备了威慑与实战能力。



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他的事迹振奋人心,他的精神永不泯灭,他的品质流传千古。他让世人明白,爱国的力量是无穷的!英雄从未远去,英雄精神永不过时。

这种爱国精神,正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民所追求的信仰,有多少仁人志士为心中的信仰抛头颅洒热血。古往今来,“爱国”已深深嵌入华夏神魂中。林则徐的“虎门销烟”是国人面对侵略时的不屈;鲁迅的“俯首甘为孺子牛”在混乱的时代点醒梦中人;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是爱国之士激昂的呐喊……钱学森为国家做的贡献更是将这种爱国精神演绎得淋漓尽致。他们以凛然的姿态,激励着青年们在新的时代书写自己的爱国华章。


岁月因青春慷然以赴而更加静好,世间因少年挺身向前而更加瑰丽。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肩负着历史的使命,更要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怀发扬光大,更要向钱学森先生这样的民族功勋学习,以吾辈之青春,捍卫这盛世中华!

主播:九(9)班 郭晓晗

初审:许小平、方  琳

复审:李传国

终审:杨  全

编辑:徐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