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人物之张桂梅
有的人,用朴实告诉世界,最美的是奉献;有的人,用脚步告诉世界,初心不曾改变。也有的人,用信念告诉世界,梦想定会实现。让我们一起走进榜样人物,读懂凝聚在他们身上的力量。欢迎走进“午间美闻”之“榜样人物”。
赤玫火笼,她来自这里。正好恰如其分,一片丹心的铿锵玫瑰走出那满是热烈的地方,飘向远方去散播这一片光芒。可曾想,在相隔千里的地方,漫山的野玫瑰也正年年坚毅地开放。张桂梅亦是如此。今天我要分享的是我心中的榜样——张桂梅。
1957年6月14日张桂梅出生在赤玫火笼一个开满玫瑰的地方。上户口的时候,家里人报的是张玫瑰,但管户口的人不会写玫瑰,倒是会写桂梅,于是就有了现在的张桂梅。年幼时的张桂梅经历了很多事情,幼儿园时因睡觉哭闹,被接回家,被别人叫成整天到处疯,到处野的“五猴子”。小学时,“五猴子”出乎意料的成绩优异,可老师的一句“笨蛋”使她情绪低落,成绩下降,甚至差点儿喂狼。初中时,兴起“停课闹革命”,张桂梅在此期间,加入了“毛泽东思想队”,与同学们到处参加演出,那代人的纯粹忠诚和理想主义影响她一生……
自打张桂梅记事起,她的母亲就一次次在鬼门关前徘徊,好多次差点撒手人寰。
初中毕业时,张桂梅就有一次去到云南,去投奔她三姐。但最后因为水土不服再加上自己对家乡的怀念,呆了才几个月便又坐火车回去了。没成想,她回去不久母亲就真的去世了,对于张桂梅来说,有个躺床上经常呻吟的病母亲,也总比没娘了强,张老师痛彻心扉。或许一样痛的是,此后她不得不再次从东北来到大西南,从此远离家乡,开启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
1973年开始,连续几年中甸林业局大规模招工,相当一部分是林业职工的亲属。在黑龙江年轻人不好找工作,但云南林业采伐正好缺人,这是张桂梅来云南投奔三姐的具体背景。张老师不是支边,参加的是“三线建设”,上世纪六十年代毛主席亲自启动的这项战略决策,把张桂梅的个人命运和国家时代结合到了一起。
张桂梅刚到中甸林业局,是在红山林场一工段干活,这也是最基层最一线的艰苦岗位。那年她刚好18岁,除了修路做计量员,还兼任厨师和卫生员。原始森林里,阴暗潮湿,帐篷只能挑平一点的地方搭,下面垫上木板,还是潮气逼人。冬天气温零下二三十度,晚上睡觉需要不断往炉子里添柴禾,不然后半夜会被冻醒。一顶帐篷得住十多个人,洗澡当然是奢望,污浊的气息可想而知。
张桂梅刚到中甸林业局身份是工人,在工段负责修路保通工作。不要以为这是个轻快活,曾科介绍,在大山里修路运输不便,许多活要靠人力手工,林间的腐殖层很厚,大车一经过,路基易损坏,“垫上块大石头,一压就陷进去找不着了”。
7到9月,云南进入漫长的雨季,山间塌方甚至山体滑坡多发,而在冬天经常大雪封山。江梅老师曾是张桂梅在中甸林业局子弟学校的同事,她说:“张老师的类风湿骨节痛,十有八九是在一线落下的病根。”曾科说:“张桂梅从事的筑路修路多是女工,男工伐木的多,但都属于繁重体力劳动,是特殊工种,女同志干到45岁就要安排退休。”住的差,吃的、用的也恼火。高寒山区吃新鲜蔬菜是奢望,冬季下大雪或夏季雨水多,物资难以运进来——其实也没多少蔬菜肉类的物资。曾科回忆,林场一线吃的最多的是土豆,耐储存又好加工,煮了烧了都能吃。偶尔到附近老乡家买只鸡,算是“极大地改善了生活”。林场没有电,晚上无事可干,对于一线以年轻人为主的团队来说,真可谓“孤独寂寞冷”。
令人敬佩的是,张桂梅挺了下来,还当上了女青年突击队队长。来林场第一年的春节,工友们都下山过年团圆了,她是一个人守着17顶帐篷在山上度过的。一个十七八岁的姑娘,一个家在万里之外的异乡人,一个曾经的文艺骨干,冰天雪地野兽出没,是煎熬也是历练。
读她的生平经历,让人潸然泪下。人间苦难重重,但是她却依旧坚强柔软,是榜样是标杆更是伟人!
主播:八(6)班 熊雪卫婷
指导老师:王 莉
初审:许小平、陆 玲
审核:李传国
终审:轩家梅
编辑:徐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