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张纸,一支支笔,一段段文字,笔墨达意,洋洋洒洒。这里有孩子最真挚的话语,这里有父母最殷切的期望……无论怎样的文字,在这儿都携带着一种无穷的能量,它的名字叫“爱”。让爱在耳畔流淌,欢迎走进“午间美闻”之“家校共育”。
今年寒假,我阅读了《傅雷家书》。里面满怀着父亲对孩子的爱,一封封家书中没有世事钻营的技巧,有的是对人生、对艺术的见解,及对崇高精神和真理的追求。
杰出的教育家、翻译家傅雷先生在儿子傅聪留学海外的过程中,先后写了百余封家书给他,教导他立身行事、爱国成才,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融入了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中,情意绵绵。打开《傅雷家书》,就是走近一位父亲,聆听他充满父爱的教诲。
傅雷对傅聪的爱如同太阳的光辉般温暖,这样的爱是高尚的、纯洁的、无私的,它荡涤了世间的功利,洗去了人生的浮华,留下的是舐犊情深。做父亲的以其大半生的心路历程来给爱子指示生活的方向、精神的归宿!
傅雷在给儿子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牍地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地说长道短,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递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的不但是你的文笔,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
傅雷给儿子的这段文字,主要谈论了艺术与人生。贯穿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要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可想而知,在异国漂泊的傅聪,从父亲的这些书信中汲取了多么丰富的精神养料。这些会时时给他指导、鼓励与鞭策,使他有勇气有力量,去战胜各种各样的困难。
傅雷的教育方法让我想到身边的一些人和事。例如,很多家长忽视了同孩子的朋友关系,相处了十几年,却没有真正地享受过为人父母的乐趣,他们因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采取了各种揠苗助长的措施,有些家长盲目实行“棒棍底下出孝子”的做法,希望孩子成才,却没有想过,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这种教育方式。好的家庭教育应该是顺应孩子天性的因材施教,尊重孩子、信任孩子,激发孩子成长的内在动力。相信从《傅雷家书》中,我们可以得到有益的启示。
主播:八(11)班 黄天佑
指导老师:马 艳
初审:许小平、方 琳
终审:轩家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