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用朴实告诉世界,最美的是奉献:有的人,用脚步告诉世界,初心不曾改变。也有的人,用信念告诉世界,梦想定会实现。让我们一起走进榜样人物,读懂凝聚在他们身上的力量。欢迎走进“午间美闻”之“榜样人物”。
金庸这个名字,无论远去多久,只要一念起,仿佛就能看到整个快意恩仇的武林。他是人间的造梦者,他挥洒才情,用文字创造了另一个全新的世界。这些人物有血有肉,在他们的江湖里,所有文字都与你我有关。
金庸,本名查良镛,1924年3月10日出生于浙江省嘉兴市海宁市,当代武侠小说作家、新闻学家、企业家、社会活动家、香港四大才子之一。
金庸在26岁时便写起了武侠小说,他一生中创作了15部小说,构建了一个全新的世界。那里有一群桀骜少年,束起发带绾起青丝,手执长剑身骑白马。耳边萦绕的,是暮鼓晨钟的清响;目光所及处,是诗和远方的温柔。金庸先生写尽风和月,唱遍诗与酒,让我们心中的江湖梦得到了圆满。
“人生必有痴,然后有成。”金庸的痴就痴在那书中。若不是借着一股痴劲,有谁能花费几十年的心血来构建庞大复杂的武林世界呢?金庸的书可以让市井百姓看得如痴如醉,亦可以让大学教授为之卷不释手。他对学术灌溉精力的无悔是基于那一份最单纯的热爱。红尘自有痴情者。
坚持,方显时光之魅力。苏东坡说,“古之成大事者,不为有超世之才,亦有坚韧不拔之志。”这句话用来形容笔耕不辍的金庸是再合适不过的。金庸在香港的报纸上每日连载小说,其背后的艰辛是可想而知的。水滴石穿,绳锯木断。金庸先生的坚持付出,最终为他享有的盛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才有了一部部扬名海内外的精彩小说。
有人说,金庸凭一己之力开创了江湖的深广含义。什么是江湖?《纽约客》曾经专门写过这样一段话来向英文读者们介绍金庸以及他背后的江湖:这个词可以按照字面意思译为江河与湖泊,但其实是以比喻的方式来指贩夫走卒和英雄侠士组成的一个天高皇帝远的地下世界。金庸将江湖交织融贯于中国历史,这就像是托尔金把自己的创造力带向了查理曼时代的欧洲。
江湖是侠气,是在现实不平等基础上重构的一种平等,是一种至死不渝的浪漫主义。不光是令狐冲、赵敏、杨过这样的主角身上,即便是蓝凤凰、程灵素、曲洋这样在书中一闪而过的配角,都令人目眩神秘。多少人最朴素的基本价值观,其实是在金庸的塑造下建立起来的。
我们不太懂友情,于是看到了郭靖和拖雷安达。
我们不太懂家国情怀,于是看到郭靖黄蓉的襄阳之战。
我不们太懂血酬知己,于是看到了胡一刀苗人凤的惺惺相惜。
这些曾经深深浸润感染我们,引发强烈内心震荡的故事,最终凝结成我们时时摩挲的心头血: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斗转星移,曾听碧海潮生曲。黯然销魂,犹忆天山折梅手。2018年10月30日,金庸先生逝世。就像北岛所说的:“你没有如约归来,这正是离别的意义。”只是这一回,当真是塞上牛羊空许约了。
那一刻,几代人的集体记忆仿佛一瞬间痛失。刀光剑影朝武林,一只玉笔引江湖。不知道有多少人因为看了金庸的作品,开始拥有了江湖梦。即使我们明知这不过是夏日里的一场美梦,仍欣赏其斑斓的色彩和光圈。
剑未佩妥,出门已是江湖,酒尚余温,入喉不知乾坤。
所以说,金庸是一个时代的精神教父,并无言过其实,他的去世不仅是一个时代的终结,也带走了我们心中的某些东西:那些曾经热烈的期待、纯粹的浪漫和笃定的执着,可能在某种意义上随着那个启蒙者的离开也一并关闭了。
金庸在《倚天屠龙记》的后记里面写过这样一段话:
张三丰见到张翠山自刎时的悲痛,谢逊听到张无忌死讯后的伤心,书中写的也太肤浅了,真实人生中不是这样的。因为那时候我还不明白。
于是明白过来的金庸,在书里安排了这样的一段对话。
张无忌问空闻:请问方丈,人死之后,是否有鬼魂?
空闻答:幽冥之事,实所难言。佛家行法,乃在求生人心之所安,超度的乃是活人。
我想,金庸真正交给我们的大概是此生难免困于平庸中,可是只要还有心中一点热血,还有一点跳动的不甘,那么就仍然可以从泥泞中站起来的。
海阔地遥,我们依旧可以踏浪骑鲸。
江湖夜雨潇潇,纵死侠骨香。煮一杯世间香气,栾一屈臭棋,乱走于这世中,吸这辉辉盏华。你是春夏的冬,亦是泰山顶峰的濡图,不可知其然,你亦是风景,你亦是传奇。
樽樽散尽江江月,亦不知,茕茕孑立盏盏灯。
江湖者,我金一色。
主播:八(11)班 姚沁桐
指导老师:马 艳
初审:许小平、方 琳
终审:轩家梅
编辑:徐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