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几千年的文脉在低声倾诉。它是庙堂之上人神相通的欢愉,它是宴席之上把酒言欢的雅致,它是歧路孤舟天涯游子的悲怆,它是月下花镜多情少女的忧伤,它是无数文人世俗之外灵魂的栖息处……它们是一缕缕不灭的曙光,让我们的文化拥有了一份别样的深情和韵致。在时空的流淌中,在文字和思想的碰撞中,诗歌至今仍然能感动着我们的心灵,点燃着我们的激情。欢迎走进“午间美闻”之“诗歌鉴赏”。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多少美好错过之后,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让人心情惆怅,一句“何事秋风悲画扇”,让人忧愁难忘。相信大家对这句话都不陌生,此句出自《木兰辞.拟古决绝词柬友》。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其作者——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字容若。他是清初第一词人,大学士明珠长子,自幼天资聪慧,长而博通经史,工书画,善骑射。他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为诸生,被祭酒徐文元赏识,后又被推荐给内阁学士徐乾学。十八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十九岁则参加会试中第,成为贡士。但天不遂人愿,康熙十二年时,他却因病错过了殿试。直到康熙十五年,他补考殿试,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后来,他晋升为一等侍卫,常伴康熙出巡边塞。
在他随君出征,驰骋沙场时就写下了《长相思》
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地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康熙二十一年早春,纳兰性德随御驾东巡、去往山海关外盛京(沈阳)。途中写下此词,成就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
上阕写山水行程。一路爬山涉水,鞍马劳顿,目的地只在榆关那边。清寒的时节,苍凉的去处,那万丈穹庐下安扎的营帐,望去好似繁星落地,璀璨异常。如此壮丽之景,只从词人“夜深千帐灯”几字中,我们便可体会一二。
“夜深千帐灯”既是上阕感情酝酿的高潮,也是上下阕之间的自然转换。夜深了,诗人还是睡不着,风雪交加嘛,一更接一更,更觉吵闹。写景为抒情。词人身为侍卫, 一生多鞍马劳役。在疾风飞雪的出塞路上,帐外长久的风雪声,勾起的是对“故园”和家中温暖的无尽的思念。
然而,天妒英才。如此优秀的诗人,竟早早离世……
纳兰性德落拓无羁的性格,以及超逸脱俗的秉赋,加之才华出众、功名轻取的潇洒,与他出身豪门,钟鸣鼎食,入值宫禁,金阶玉堂,平步宦海的前程,构成一种常人难以体察的矛盾感受和无形的心理压抑。加之爱妻早亡,后续难圆旧时梦,以及文学挚友的聚散,使他无法摆脱内心深处的困惑与悲观。
我们不知道他是不是早有预感,就连离开都是那么凄美。烟花三月,柳絮纷飞的暮春,纳兰性德随春光一同逝去,犹如一首断肠的小令。
梨花满地,零落成雪,数不清的惆怅。
他的生命是短暂的,短暂的如春日三月里的花。
当诗词一句句背过,如同拨动我温润的心。
不知是谁家少年,策马临鞍,顾盼之间自是流丽无双;是谁家少年,容止俊雅,翎舞翩跹,谈笑之间自是温柔了岁月;又是谁家少年,驰骋沙场,所向披靡,刀光剑影之间侠气自成一篇……要怎样的文采才能与他共话桑麻,剪烛西窗;要怎样的婧美才能与他举案齐眉,言笑晏晏;又是要有怎样的笔墨,才能绘出一个不灭的纳兰?
一声叹息,轻轻地吹开几百年历史的尘埃。
拨开历史厚重的帷幕,穿过层层历史的烟尘,我看到了,那个充满传奇的惆怅男子,那个才华横溢、清高如山间明月的文人,纳兰性德。
只这四个字便是一阙绝妙好词。
如果人生若只如初见,还有谁会怨恨着故人心易变?如果人间处处暖风红烛,还有谁会顾念着西风独自凉?百年流云任时间,清弦歌不绝。
撰稿:七(3)班 魏煜晨 魏煜曦
指导老师:周永芬
初审:许小平、方 琳
终审:轩家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