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用朴实告诉世界,最美的是奉献;有的人,用脚步告诉世界,初心不曾改变。也有的人,用信念告诉世界,梦想定会实现。让我们一起走进榜样人物,读懂凝聚在他们身上的力量。欢迎走进“午间美文”之“榜样人物”。
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日,冬至以后的第一百零五日,这一天要禁火,只能吃冷食。而寒食节的起源,得从春秋时的介子推说起。
当时晋国发生内乱,介子推等一众贤士随公子重耳逃亡在外。早年重耳出亡时,先是被父亲晋献公追杀,后是被兄弟晋惠公追杀。当时的重耳经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有一年到卫国的时候,一个叫头须的随从偷光了重耳的粮食,逃进了大山里。重耳没有了粮食,饥饿难忍,只好向农夫们乞讨,索要粮食。可是,农夫们不仅没有伸出援手,反而用土块当做饭调戏重耳。重耳实在是饿的不行了,竟直接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让重耳活下去,偷偷来到山沟里,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一块,与自己摘到的野菜一起煮成汤送给重耳。重耳吃后,知道了这是介子推腿上的肉,大受感动,许诺有朝一日坐上晋国国君宝座定要重谢介子推。
介子推能在主公落难时不惜割股为主公充饥,这种肝脑涂地、忠贞不二的品质实在是难能可贵。
后来经过十九年流亡生涯,重耳终于回到了晋国,成为晋文公。晋文公上位后大赏当初跟随他一起流亡的臣子们,却唯独忘记了割股啖君的介子推。原来此时介子推已因不愿受赏已经和他母亲隐居绵山了。他的邻居为他叫不平,晋文公这才想起救了自己一命的介子推,顿时感到羞愧万分,于是就多次派人请介子推出山做官,未曾想那绵山太大,竟无法可寻。晋文公求人心切,听信小人谗言三面烧山。大火连着烧了三天三夜,却连介子推的影子也没见。晋文公又命人在山前山后放火,火势绵延数里,过了三日才熄,却仍不见介子推人影。
最后,他们在一棵枯柳树下发现了介子推母子的尸骨。重耳伤心极了,在介子推的尸体前哭拜了一阵,然后让人安葬遗体。忽然,他发现介子推的脊梁堵着一个树洞,里面竟是介子推的血书,上面有诗一首: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感动万分,将一段烧焦的柳木带回宫中做了一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的敬称据说就来源于此。
公元前635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登山,祭奠介子推。来到坟前,只见那棵烧焦的柳树死而复生,随风荡漾。晋文公看着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折下柳树枝条,编了一个圈戴在头上。后来又将放火烧山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并规定这一天不能用火,只能吃冷食。
介子推的行为在我们看来可能十分难以理解,是啊,放着好好的大官不做,宁愿烧死山中。其实不然,他并非忠君,而是爱国,在当时的形势下,介子推笃信爱晋国就必须爱重耳,他以死劝谏的行为正是他爱国情怀的表露,他的爱国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指导老师:吴 昊
初审:许小平、陆 玲
终审:轩家梅
编辑:徐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