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用朴实告诉世界,最美的是奉献;有的人用脚步告诉世界,初心不曾改变。也有的人用信念告诉世界,梦想定会实现。让我们走进榜样人物,读懂凝聚在他们身上的力量。欢迎走进“午间美文”之“榜样人物”。
“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的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题记
1968年,那还是一个为疟疾所累的时代,许多落后的地区深受其害,39岁的她开始了这场要穷尽一生走完的征途。
屠呦呦认为:用药是为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这是她的“信仰”亦是在迷雾重重中引领她勇往直前的目标。虽然任何科学的创新都看似是一份可遇不可求的机遇,但却需要创新者非凡的观察力、宽广的视野与顽强的信念。或许他们都曾怀疑自己正确与否,也曾想过放弃,但,因为那份不甘与梦想,让他们注定坚信、不弃!
设备的简陋,信息渠道的封闭,接踵而来的失败,无数次的深夜的长叹,是对她们无数次的锤炼。而那份刻在中国人骨子的倔犟与韧性恰似黑暗里的一束光,支撑着她和同伴们不气馁、不放弃,屡败屡战,愈战愈勇,即使这是一条万里无人的路,她也要带着梦想无畏的走下去。
梦想很轻,却因此让屠呦呦等人有了飞向天际之力,让他们有着“摘星”的勇气,外界的议论纷纷阻挡不了她半步,甚至是一分一毫。
呦呦无私,无畏,敬业,她的丈夫仍记着她每天回家的一身酒精味。她也有家,但她为了不影响研究,不影响更多家庭的“花好月圆”,十分不舍地将两个女儿送走。甚至为了检测其药性,不惜以身试药,没人知道她服下会怎么样,这无疑是在用自己的生命作为赌注。但,她试了,而且毅然决然。她的脏器受损,进了医院。可是她无怨无悔。
终于历经三年,190多个样品,380多次实验,真理被她和同事挖掘而出,挖于艳阳之下。这一结果在当时的学术界产生了不小的轰动,可当大家认为这诺贝尔奖注定属于屠哟哟时,却事与愿违。正当人们渐渐淡忘了这个来自中国的女性时,2015年她终于获得了那个本就该属于她的诺贝尔奖,那份本就属于她的荣誉。当万众瞩目与光鲜华丽的荣耀交织在一起,谱成那首荣光之歌时,她说:“这不仅是授予我个人的荣誉,也是对中国科学家集体的嘉奖”,的确,所有的光鲜亮丽下都藏着大家数不清的夜晚,翻烂的典籍,流不完的汗水与那无法衡量的努力。
呦呦,你是蒿叶,宁静无闻,你是蒿花,淡泊名利,你更是蒿茎,正直不曲。
当呦呦遇到青蒿,远方就不仅仅是中国。
主播:七(6)班 林雨欣
撰稿:七(6)班 黄青
指导老师:于 兰
初审:许小平、方 琳
终审:轩家梅
编辑:徐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