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几千年的文脉在低声倾诉。它是庙堂之上人神相通的欢愉,它是宴席之上把酒言欢的雅致,它是歧路孤舟天涯游子的悲怆,它是月下花镜多情少女的忧伤,它是无数文人灵魂的栖息处……它们是一缕缕不灭的曙光,让我们的文化拥有了一份别样的深情和韵致。在时空的流淌中,在文字和思想的碰撞中,诗歌至今仍然能感动着我们的心灵,点燃着我们的激情。欢迎走进“午间美闻”之“诗歌鉴赏”。
说到诗歌,许多人都会想起孟浩然、王维。可,正是这样一位南北朝诗人,成为了山水诗的鼻祖。
游南亭
南北朝·谢灵运
时竟夕澄霁,云归日西驰。
密林含余清,远峰隐半规。
久痗昏垫苦,旅馆眺郊歧。
泽兰渐被径,芙蓉始发池。
未厌青春好,已睹朱明移。
戚戚感物叹,星星白发垂。
乐饵情所止,衰疾忽在斯。
逝将候秋水,息景偃旧崖。
我志谁与亮?赏心惟良知。
暮春的黄昏雨过天晴,云彩不知是因为寒冷还是孤独,聚拢,斜阳西沉。淫雨之前泽畔方生方长的兰草,已经繁茂而向老;而那时仅是一望绿叶的池塘中,荷花也初绽红红白白的朵营。诗人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游南亭》。
诗人永远不会忘记,那一个初夏,那一个暮春。“时竟夕澄霁,云归日西驰。密林含余清,远峰隐半规。”天依然晴着,可斜阳已沉;空气依然清新着,可红日仍被山峰隐没。清景使诗人心头为之一爽,可是,这清气并没有停留太久。大自然澄明的灏气,也会消失,更何况是这平凡的人呢?
他也不会忘记,那条被兰草淹没的小路。诗人在旅馆感到烦闷,幽愤再次萦绕心头。望向窗外,草满路,荷满塘。小路被慢慢染上绿色,池塘也开始冒出点点淡粉。诗人不语,却在内心感叹:“春还未遍布,夏却已在彳亍。”“未厌青春好,已睹朱明移。”时光,就是如此,让心境正如陷溺于霭霖之中的诗人,昏昏沉沉,迷雾之中想要抓住时光的尾巴,让它多停留一会儿,让他驱赶走倏焉而来的老病。
谢灵运更不会忘记自己的志向啊!时光流逝,春去夏来,而自己的目标却未曾达到。“我志谁与亮?赏心惟良知。”未来的人生,应如何面对呢?归隐家乡,远离尘世,也许才是这位文人心中的赏心乐事吧!但是,这样的内心,又有多少人知道呢?怀才不遇,壮志未酬,因此想于自然为伴的诗人,又有多少知己呢?
诗人仿佛在与山水对话,将情予以山水,对他来说,才是最好的宣泄方式。如此文人,虽然几度归隐,却未能像陶渊明那样在自然中消散,终究在四十九岁时,他的时光永远停止。
《游南亭》,游的不仅是山水,更是心境。诗写幽愤之思,但起笔四句却勾勒了一派澄澈之景;想借游程中的自然清景排解幽愤而解不下去,吟还愁,反将幽愤潜注于景物之中。
世上有许多千里马,但不是每一匹马都能遇到伯乐。谢灵运这匹千里马,用他的诗,向我们诠释:趁着年轻,再搏一次。感叹时光流逝,却永远不要感叹路已到尽头。谢灵运,放下政治愁苦,奔向山水画廊。他证明:没有伯乐,千里马依旧能流泪驰骋奔跑。
谢灵运,山水诗的伯乐,同时也是时运不济的文人。他用笔,在季节交替,晴雨变化,昼夜叠代的动景中酿蘖出一种清澄恬美的静景来。
《游南亭》,千古绝唱;谢灵运,八斗之才。
主播:七(4)班方妍
指导老师:曾 伟
初审:许小平、陆 玲
终审:李传国、轩家梅
编辑:徐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