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4.28【午间美闻】“铁人精神“永流传

信息来源:中国科大附中高新中学  发布时间:2022-04-28  浏览次数:81

  有的人,用朴实告诉世界,最美的是奉献;有的人,用脚步告诉世界,初心不曾改变。也有的人,用信念告诉世界,梦想定会实现。让我们一起走进榜样人物,读懂凝聚在他们身上的力量。欢迎走进“午间美文”之“榜样人物”。

一提到“铁人”这个称号,有人可能会想到史铁生先生,因为他不仅身残志坚,而且名字中也有“铁生”两个字。但实际上,“铁人”的称号已被赋予另一位“榜样人物”王进喜先生,他1923年出生在甘肃省一个贫苦家庭,是新中国第一批钻井工人。

话说,他又为什么会为石油而战呢?轻轻翻开书,横扫文字,就可以找到答案。19599月,王进喜等几位代表在首都参观时,突然一辆公共汽车缓慢地朝他驶来,王进喜指着公共汽车上一个重重的“壳”,奇怪地问道:那是什么?同行的人告诉他,因为中国缺少石油,没有石油就没有汽油,只好烧煤气了,车顶上背的重重的壳就是煤气包。听到这,王进喜沉默了,他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屈辱:新中国成立十年了,但国家还是很缺石油……想着想着,这么个西北汉子便蹲在街头,情不自禁的哭起来……从此,这个煤气包就沉甸甸地压在了王进喜的心头,也成为了他后半生为油而战的动力源泉。

那他为什么会被大家称为“铁人”呢?

继续将书往下翻,答案就跃现在我的眼帘。1960年春天,一列火车轰鸣而过,载着王进喜和他的1205钻井队朝大庆驶去。原来,我国石油战线传来喜讯——发现了大庆油田!一场轰轰烈烈的石油大战在此拉开序幕。王进喜下了火车,一不问吃,二不问住,先问钻机到了没有,井位在哪里,这里的钻井记录是多少……当时的大庆条件极为艰苦,钻机到了,吊车不够用,那么几十吨的设备怎么从车上卸下来呢?王进喜只好带领大家用滚杠加撬杠,靠双手和肩膀,奋战三天三夜,让38米高、22吨重的井架矗立在荒原上!要开钻了,可水管还没接通。王进喜带领工人用脸盆、用水桶到附近破冰取水,硬靠人力运来50吨水,保证了按时开钻。面对重重困难,他们凭借顽强的意志和不懈的坚持,仅用5天的时间就打出大庆第一口喷油井!可是在打第二口井的时候,一根几百斤的钻杆突然掉了下来,正好砸到了王进喜的大腿上!王进喜一下子昏了过去,他醒后发现大家停下了工作,在检查他的伤势,便怒斥一声:“我又不是泥捏的!大家继续干,活干完我再去医院!”

干完后,在医院经过简单的包扎,王进喜又拄着拐杖回到了工作岗位,因为他心中挂念着一件事情——一个新的井位正处于高压区,很容易发生井喷。不幸的是,他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当钻机打到高压层后,井喷发生了。当时没有压井用的重晶粉,王进喜当即决定用水泥代替。一袋袋水泥被倒进了泥浆池,这时,新问题又出现了——水泥搅拌不开!如果不堵住缺口,后果将不堪设想,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他甩掉了拐杖,大喊一声“跳”,便带头跃进齐腰的泥浆池中。他奋力地晃动自己的身体,用双腿把泥浆池底的水泥搅上来。在王进喜的带领下,大家奋战了3个多小时,终于制住了井喷。

井喷被制服了,但王进喜的腿伤就更严重了,手脚被水泥浆烫起了大包。他的房东赵大娘见他累不夸,压不倒,既心疼又佩服,直夸他是个铁人,从此,“王铁人”的名号就叫开了。一时间,一股学铁人、做铁人的热潮在大庆油田乃至全中国蓬勃兴起!

合上书,闭上眼,一幅幅王进喜为中国石油开采而战的画面在我脑海中播放,我的思绪也飘到了那个离我们已经远去的年代。在新中国成立前,我国石油基本靠进口,大庆油田的开采,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为国家富强提供了保障。

如今时代飞速发展,公共汽车再不需要那一层厚厚的“煤气包”,我国也脱去了“贫油国”的帽子。可石油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所以我们应该珍惜大自然给予我们的馈赠;携起手来,一起低碳生活!同时,我们要见贤思齐,向榜样学习!苦难的经历和恶劣的环境,练就了王铁人刚毅坚韧的性格,心系国家利益、不计个人安危、任劳任怨、勇敢担当!处于新时代的我们,祖国繁荣,条件优越,但还要看到,目前还有很多“卡脖子技术”没有攻克,所以我们应该学习那一位为我国开发石油作出杰出贡献的榜样人物,不断进取,不畏艰难,心系国家,心怀大事!一起为“中国梦”奉献自己的力量!

主播:七(4)班 伍荣寰

指导老师:曾  伟

初审:许小平、陆  玲

终审:李传国、轩家梅

编辑:徐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