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5.18【午间美闻】从万里江山到灯火阑珊

信息来源:中国科大附中高新中学  发布时间:2022-05-18  浏览次数:128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几千年的文脉在低声倾诉。它是庙堂之上人神相通的欢愉,它是宴席之上把酒言欢的雅致,它是歧路孤舟天涯游子的悲怆,它是月下花镜多情少女的忧伤,它是无数文人世俗之外灵魂的栖息处……它们是一缕缕不灭的曙光,让我们的文化拥有了一份别样的深情和韵致。在时空的流淌中,在文字和思想的碰撞中,诗歌至今仍然能感动着我们的心灵,点燃着我们的激情。欢迎走进“午间美闻”之“诗歌鉴赏”。

浪滔从历史的长河中滚滚而过,拍打着他的故事。他这一生,留下了多少豪放的诗篇。他的精神,是佳节时“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惆怅;是为民奉献时“愿年年,人似旧游”的兴奋;是被贬时“带湖买得新风月”的豁达;是不被重用时“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拳拳爱国之心;是暮年时“是我常、与我周旋久”的释然……

辛弃疾的背影,清晰如故。

辛弃疾的一生,或许是失意的。

辛弃疾,字幼安,出生在山东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当时正处于宋高宗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生活的地方已被金人占领,成为了金国铁骑践踏的沦陷区。尽管一直生活在金人的统治中,但在祖父辛赞的教导下,身为汉人的强烈民族情怀根植于辛弃疾的心中。他立下了恢复疆土的目标,并一直为此不断努力着,只为了有一天有机会可以拿起兵器,在战场上与金兵对决,杀敌报国。

辛弃疾21岁时,金对南宋发动进攻,辛弃疾率领了一支队伍,加入了耿京所领导的起义军队伍。第二年,金军首领被部下杀害。金军内部混乱不已。辛弃疾便趁机率军攻打金军。

但辛弃疾在返程途中得知张安国投敌并将耿京杀害的消息,他顿时怒气横生,当天夜里便率领寥寥几十名精兵潜入敌方军营前去捉拿这个叛贼,以锐不可当之势成功生擒了张安国。这一场擒贼的战斗让他名声大起,也是辛弃疾人生最辉煌的时刻。二十五岁的辛弃疾被任命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的仕途。

一心想收复失地的辛弃疾期待着能再次领兵作战,但谁能想到,上天跟他开了一次玩笑,有着“归正人”身份的辛弃疾却处处被限制。所谓“归正人”,指的是从沦陷区投奔而来的人,南宋一直对此十分敏感。所以,对于像辛弃疾这样的南归之人,南宋朝廷常有质疑,大多不会委以重任——辛弃疾也不例外。而辛弃疾一直被排除在统治权力之外,与自己的理想也渐行渐远。到了他42岁被罢免之后,便选择了隐居,而这一过就是二十年。期间,他写下了著名的《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清闲的日子里,却有无尽的愁绪:一生抱负,却不为所用。悲愤和哀伤难以言表。

辛弃疾65岁时登临北固亭,遥望远方,感到自己那么渺小,他再次感慨自己的无能为力。

两年后,南宋朝廷终于再次起用辛弃疾,让他去往临安赴任!但这次,辛弃疾却再也不能继续去完成自己的理想。他久卧病床,早已油尽灯枯。十月,辛弃疾便因病去世,享年六十八岁。

辛弃疾的大半生,都是在升职、调转、贬谪度过的。但他从未放弃过自己的梦想——也是那个时代人民的梦想。他写过一首著名的词《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走在街上,在醉眼蒙眬中,结着彩带的树仿佛开出繁花,烟花在空中绽放,茫茫夜色中,星与火交织,水与月对望。长街灯火灿烂,宛如地上的星辰。人们摩肩接踵而来,笑语盈盈,整座城市像一场高潮迭起、永不落幕的盛宴。后半段似乎是写人:女孩们头上戴着亮丽的饰物,行走过程中不断说笑,但她们都非作者真正关切之人。辛弃疾在百千群中只寻找一个,却总难觅其踪迹。已没有什么希望了,忽然,在那一角残灯旁边,分明看见了!没错,他原来从未离去。发现的一瞬间,是辛弃疾人生精神的凝结和升华,是内心悲喜交加。或许,站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是他自己。当时的他不受重用,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心中惆怅,就像站在热闹氛围之外的那个人。

辛弃疾的一生,是一个人如何对抗时局,却最终没有完成理想的故事。然而,他终身未改其志,终身忧国忧民,其实,已经是一种苦涩的胜利。

主播:七(10)班 曹家瑞

指导老师:刘  锐

初审:许小平、程娟娟

终审:轩家梅、李传国

编辑:徐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