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教育水平的发展和社会人才培养的需要,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涌现。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这就是家校共育。家校共育是实现教学效果发挥的最佳途径,学校教育作为学生教育的主力,而家庭教育则是学校教育的有力补充。
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庭中度过的,放学之后老师便无法掌握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这就是构建家校共育模式的原因。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务会副秘书长朱永新倡导追求“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而这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必然会将家长纳入其中。因此,家校共育要让父母更多地参与学校生活,与孩子共同成长。
家校共育,“家”为首,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一笔巨大的教育资源。只有把家庭的力量充分调动起来才能高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父母和孩子接触最早,接触时间也最长,这就使得父母最了解孩子从而做到能从孩子的实际角度出发,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家庭环境、家长教育方式会直接影响我们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的完善、良好习惯的养成。所以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须紧密配合,相互补充,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方支持的教育体系。”那么,相互补充是指什么呢?家校互补是指教育思想、内容上、方法三方面的互补。因此,家长很有必要同学校密切配合,共同督促孩子的学习。
但当今家校共育的模式还未做到完善:家长和孩子之间没有共同语言、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而过分关注孩子的学习;对子女的成绩要求过高等。接下来,请各位老师,同学及家长进行反思:作为家长,是否认为分数即代表一切,但对学习以外的内容很少过问。当老师向你们谈起德育和行为习惯的养成等问题时,却不以为然?作为老师,对孩子的家庭成长环境了解程度如何,是否做到了知己知彼?作为学生,是否配合老师和家长,是否不愿告诉家长自己在学校的情况,是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十分关注孩子所受的学校教育以及在学校的学习、交往、成长的情况,希望自己采取的家庭教育能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过去,家长往往是被动地听从教师的安排。现在,家长应该主动参与其中与老师共同教育,应把对孩子的教育放在第一位,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也要抽空对孩子进行教育指导,认识溺爱、专制、忽视、过高要求等行为对于教育孩子的弊端。
我们班的语文教学就很好的践实了家校共育模式,语文老师积极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及家庭教育状况,适当的为我们布置了家庭语文作业。整理笔记,全品作业本,有利于家长了解我们的课堂掌握程度,以便查漏补缺,可以方便家长了解我们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并加以巩固复习。经过家校共育的教育方式我们班的的语文学习有了飞跃的提升。
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学校教育就不能够真正的发挥作用,也就不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说,需要将家庭教育放在和学校教育同等的地位上,才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家校共育。
面对家校共育,我们永远也不是被动者。我们在这良好的教育新模式下,不要认为家校共育与自己毫无关联,自己只是被服务者,而应该在家校共育的服务更加努力学习,振奋向前,配合老师家长的教育,才能不负众望。
家校共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可以促进我们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综合素质发展,也是学生、家庭、学校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主播:七(11)班 窦梓恒
指导老师:朱虹雯
初审:许小平、陆 玲
终审:轩家梅、李传国
编辑:徐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