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6.9【午间美闻】千古全才——苏轼

信息来源:中国科大附中高新中学  发布时间:2022-06-09  浏览次数:73

  有的人,用朴实告诉世界,最美的是奉献;有的人,用脚步告诉世界,初心不曾改变;也有的人,用信念告诉世界,梦想一定会实现。让我们一起走进榜样人物,读懂凝聚在他们身上的力量。欢迎走进午间美文之榜样人物。

曾经,有过一位奇才,智勇双全,他就是苏轼。在不少人眼中,苏轼只是一位作家,只会写一些难背的诗词。可今天,你或许会改变对他的认知。首先,我要对你说,他不仅是一名诗人,更是一位好官,一个书法家,政治家,美食家,画家,环保家,四有老师,甚至还是一个不错的水利工程师呢!

我们先聊聊美食家。在他坎坷的一生中,他一直豁达乐观一次,他在杭州任知州,因深得民心,人们纷纷把自己家的猪肉送给东坡,东坡即兴发挥,发明了东坡肉东坡肘子等美食。当他被贬惠州时,爱上了荔枝,又发明了烤羊蝎子,还在《与子由书》中,和弟弟苏辙炫耀烤羊蝎子的美味。后来,他被左迁到海南,当时的海南还荒蛮之地,人烟稀少,文化水平极低,苏东坡也是“食无肉,居无室,病无药,出无友”,可他却还是选择豁达面对,他对儿子苏过说,“无令中朝士大夫知,恐争谋南徙,以分此味。”大意就是,不要告诉朝中那些当官的儋州生蚝这么好吃,我怕他们都抢着被贬官来到此处,跟我抢夺这人间美味。苏轼的这封家书,固然有调侃的成分,但可见他对生蚝的喜爱。

除了美食家,我们看看他的其他方面。在宋朝,杭州城内有两道运河——盐桥河和茅山河,它们穿过城市与钱塘湾汇合后,会有很多淤泥。一般每隔四至五年,运河河床就需要疏浚一次,由河床挖出的淤泥,来不及搬运就会直接堆在居住在岸边的百姓门口,恶臭难闻。苏东坡任杭州刺史时,曾疏浚西湖,并利用挖出的淤泥葑草堆筑起一条堤岸。后人为怀念苏东坡浚湖筑堤的政绩,将这条长堤称为苏堤。有民谣唱道:“西湖景致六吊桥,一株杨柳一株桃。”“西湖十景”中的苏堤春晓就此而得名。

在西湖,东坡做出了许多贡献。在苏东坡的基层治理纲领中,供水是第一要务。公元1089年,苏东坡已52岁,水井年久失修。于是,他开展古井整治工程,还新凿了一口井,让最远的居民也能喝到水。在苏东坡的执政理念中,与供水同样重要的是水运。为此,他再次展现不俗的治理能力他向专家请教,让沿岸人口较多的盐桥河保持清洁,穿流通过市区,让海水从别处流入沿岸人口稀疏的茅山河;另外,在钱塘江南部修建水闸,海潮高时将闸关闭,海潮低时再放水,两条运河在城北相会,海潮的泥沙就减少了,茅山河又在东郊流过了三四里,泥沙都已沉淀,杭州的水域也就比较干净了。这里也体现了他的治水才能。

苏东坡作为一名爱民的好官,以龙图阁学士的头衔,出任杭州知州。他一上任就遇到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年初水灾,田里没法儿种早稻;五六月份,晚稻刚刚插下,又发生了旱灾。连续两季绝收,米价狂涨,百姓缺粮,食不果腹。苏东坡坐不住了。他接连向朝廷和皇太后上奏,半年内上书7次。他恳求朝廷立即拨出粮食救济百姓,并且请求减免秋税另一方面,苏东坡还不断购买谷子来存满粮仓,预备应付荒年。这也是人们拥戴他的原因。

在海南,人们也深受苏轼的影响。在苏轼谪居海南之前,这里没有一个人考上过举人或进士。苏轼贬谪儋州,是东坡自身之累,却是海南人民之福,想不到天上掉下来个文曲星。初到海南,苏轼一家连个栖身之所都没有。无家可归的苏轼,用仅有的一点钱在城南椰子林买下一块地,在当地居民的帮助下,盖了五间陋室,起名为槟榔庵。有了住的地方,苏轼就开始找事做。他发现这里文化贫瘠、教育落后,就带头做起了教育工作。海南当地的一些书生学子常来拜访苏轼,为了有一个专门会客的场所,他便把其中的一间屋取名为“载酒堂”。 从此,载酒堂便成为苏东坡以文会友、传播文化的地方。有了这个场所,儒家文化、华夏文明传遍了整个儋州。综上所述,称苏轼为“四有老师”一点也不为过。

了解了这些故事,“全才”就不难理解了。面对这样的苏轼,确实是令人喜爱了。

主播:七(13)班 朱阅然

指导老师:郑湘萍

初审:许小平、程娟娟

终审:轩家梅、李传国

编辑:徐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