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几千年的文脉在低声倾诉。它是庙堂之上人神相通的欢愉,它是宴席之上把酒言欢的雅致,它是歧路孤舟天涯游子的悲怆,它是月下花镜多情少女的忧伤,它是无数文人世俗之外灵魂的栖息处……它们是一缕缕不灭的曙光,让我们的文化拥有了一份别样的深情和韵致。在时空的流淌中,在文字和思想的碰撞中,诗歌至今仍然能感动着我们的心灵,点燃着我们的激情。欢迎走进“午间美闻”之“诗歌鉴赏”
《桃花源记》是东晋诗人陶渊明创作的一篇散文。陶渊明作诗,擅于白描,文体简洁,语出自然,而《桃花源记》也具有这样的艺术风格,这篇文章讲述了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生,他沿着小溪行船,一时大意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偶然遇到一片美丽的桃花林,整齐地生长在溪流两岸,绵延看不到尽头,中间无其他杂树,地上的草也鲜艳夺目,纷纷扬扬的花瓣飘落,洋洋洒洒滑落到草坪,空气中弥漫着惬意的香味,渔人感到心旷神怡,同时很惊奇,他继续向前,想寻找那桃林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在溪水的源头,能看见一座小山。山上有一洞口,里面依稀透着一丝亮光,渔夫就舍弃了小船,从洞口走进去。开始洞口很窄,仅可以通过一人,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田间小路纵横交错,人们来往耕作,男女的穿戴与外面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怡然自乐。
他们看见渔人,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一一回答。他们就热情地邀请渔人到家里,美酒佳肴招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有这个人,纷纷前来打听消息。他们称是祖辈为了躲避秦朝的祸乱,带着妻儿和乡亲来到这与外界不通之地,他们因为隔绝太久,连外面是什么朝代都不知道。这渔人详细地介绍自己知道的情况,不由发出感叹,渔人住了几天后,辞别离开。这里的人告诉他:此地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 渔人出来后,找到自己的船,沿着原路返回。回到郡里,他告诉了太守这件事,再去寻找之前的标记,最终迷失了方向。南阳刘子骥去寻找桃花源,终也失败了,后来便没人再去寻找。
这篇文章通过描写桃花源人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的生活,表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的不满。文章开头先以美好宁静、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化的世界,那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平和,没有战乱也没有勾心斗角,而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作者并未明说,但从“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中,可以看出这里没有高居人民头上,为私利互相攻伐的统治阶级。这个世界对生活在战乱时代的人们来说,无疑让人向往。作者用简洁的文字,表现了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具感染力,这是作者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寄托,也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憧憬。
文章的结构也十分巧妙,作者借小说笔法,以捕渔人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开头对渔人身份的交代增添了文章的真实性,拉近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把读者从现实生活中拉入梦幻的桃花源。结尾“不足为外人道也”及渔人返寻却迷路,把读者从梦幻的桃花源又拉回现实世界时,心中依然有对他的留恋之情,而文末南阳刘子骥又使全留有空白,引发读者的思考。
主播:七(13)班 占子怡
指导老师:郑湘萍
初审:许小平、程娟娟
终审:轩家梅、李传国
编辑:徐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