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张纸,一支支笔,一段段文字,笔墨达意,洋洋洒洒。这里有孩子最真挚的话语,这里有父母最殷切的期望……无论怎样的文字,在这儿都携带着一种无穷的能量,它的名字叫“爱”。让爱在耳畔流淌,欢迎走进午间美闻之“家校共育”。
人民日报说:“划好家校共育的“经纬线”,让家校关系回归正轨,才能激发出“1+1大于2”的效果”。家庭,是我们人生的第一课堂。
在一代代先辈中,成功的案例总是引领着我们前进。林则徐虎门销烟的英雄事迹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当然,他也因为教子有方、明理治家而被后人赞颂。清朝时,林则徐常因官任而日不暇给、四处奔波。但繁忙的行程并没有让林则徐对子女的教育置若罔闻,他常通过鸿雁传书教育子女。在清朝那样的封建社会,读书自然是重中之重,林则徐对此却抱有其他的意见。他一方面教育子女要“敬师勤读”,一方面还教他们种植庄稼等农业知识。据说,林则徐有次外出,听说自己的儿子因在学堂被教书先生流堂写字而没有做当天该做的农事,当晚就给教书先生写了一封信,意思大概是希望先生下次在教书之余也能下田劳动。但当时的社会秉持着“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理念,教书先生并没有听取他的意见,而是继续我行我素。
到了林则徐回乡的那一天,他偶然知道了这件事,第二天就换了这个教书先生。林则徐强调“读书贵在用世”,即读书的目的在于为社会做出贡献,并不是用来迎合封建社会所谓的官僚资本主义。林则徐要求子女像自己一样,为人刚正不阿、清正廉洁、不为功名利禄所累。
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最完备的教育模式是‘学校——家庭’教育,学校和家庭是一对教育者。"可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家庭是学生成长的幸福港湾,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是与学校教育互为补充的重要教育途径。正如林则徐主动与老师沟通有关儿子的教育问题,才能使三个儿子名声显赫;正因为这样的家风传承下来,才使后辈受益匪浅。
我的父母和普天之下的父母一样,有着"望子成龙 盼女成凤"的心愿。但当我因某件事情烦恼的时候,他们总会和我沟通,想出更好的解决办法。当我考试失误时,他们给予我批评但更多的是和我一起查找学习上的漏洞并弥补不足。我的老师也一样,尽职尽责,为我们的学习操劳。当我有不会的题目时,他们会第一时间解答并给予我鼓励。当我排名下降时,他们不会一味指责,而是和我共同制定学习计划。当我做了错事时,会指责我,但也会教我分清事情的利弊让我认真反思努力进步。我想正是因为家校共育,才能培养出优秀的自己。
信则俱进,合则共欢。家校双向,合作共赢。
主播:九(3)班 张羽嘉
指导老师:袁明艳、许小平
审核:李传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