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9.28【午间美闻】诗仙·李白

信息来源:中国科大附中高新中学  发布时间:2022-09-28  浏览次数:29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几千年的文脉在低声倾诉。它是庙堂之上人神相通的欢愉,它是宴席之上把酒言欢的雅致,它是歧路孤舟天涯游子的悲怆,它是月下花镜多情少女的忧伤,它是无数文人世俗之外灵魂的栖息处……它们是一缕缕不灭的曙光,让我们的文化拥有了一份别样的深情和韵致。在时空的流淌中,在文字和思想的碰撞中,诗歌至今仍然能感动着我们的心灵,点燃着我们的激情。欢迎走进“午间美闻”之“诗歌鉴赏”。

独自凭栏,古今事,晴空月照。金樽里,浮生若梦,来去飘渺。古剑难平阡陌恨,大鹏易至蓬莱岛。须尽欢,醉意满湖山,轻归棹。

踏清秋,行人少;悲白发,敬亭老。又兴酣,沧海纵横吟啸。揽月但嫌知己远,举杯谢却君王召。风雨任飘摇。仰天笑。

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醉者李白也,诗剑双全,念者谪仙也。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吟唱这首诗时,他正当青年,心怀天下,志向高远,离开家乡,有不舍,但更多的是满腔热忱……

年少的李太白便锋芒毕露,长安城内人人皆知有位叫李白的年轻人,饮酒舞剑潇洒,吟诗作赋有神。以至于爱才的玄宗不惜放下身段来请李白到翰林学院做大学士,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欣然应允,从此便入了仕途。可天命悠悠反侧,谁曾想翰林院大学士不过每天作诗供后妃取乐,李白“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自然不甘如此碌碌无为。可玄宗不肯放了这等人才出宫了去,李白寻不得仕途上的进展,也寻不得自由,便寄情于诗酒。酒劲上头,便闹下“贵妃磨墨,力士脱靴”的千古奇闻。他骨子里的孤傲与不羁,注定了他不会屈于官场。最终,李白被赐金放还,自此云游天下,有了那“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的逍遥半生。

酒与月色,李白的代名词。明月即出,当伴美酒。李白对月的爱,是《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月下独酌》中“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是《把酒问月》中“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李白好饮酒,高兴得意时需以酒助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激愤尘世时需借酒以消愁:“钟鼓饿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朋友来访时亦以酒来分享喜悦:“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他天籁般的诗文,浑然一体,任秋风荡涤心灵,随月辉起舞弄影。世代轮回灭有生,惯看秋月送春风。一壶浊酒显人生,诗卷留香千古颂!

若用颜色来形容李白,我认为以丹秫之色喻之最为恰当,此乃蟋蟀居壁之色。“丹”即鲜红,“秫”乃粘稠。丹秫即鲜艳粘稠的红色,是功臣衣襟之色。对于玄宗而言,对于大唐的朝堂而言,李白配不上功臣之色。可对于盛唐,乃至于此后历代王朝和中国上下千载文学史而言,李白配得上这一色丹秫。只有李太白,能让人心甘情愿地臣服于他的惊才绝艳,也只有李太白,能称其为浩荡文学史的功臣。

当大唐的瓦片不再锃亮,当歌舞升平的霓裳羽衣曲不再绮丽。李白,一个不朽的名字,似一颗璀璨的明珠嵌在历史星空,与日月同辉,与山河同在。

主播:九(4)班 李启正

指导老师:石汉文、许小平

审核:李传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