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9【午间美闻】敬长孝老之日,登高赏秋之时——重阳

信息来源:中国科大附中高新中学  发布时间:2022-10-09  浏览次数:10

  一说重阳,就会想起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104,我们迎来了这古老的节日。接下来,让我们走进重阳节,了解属于它的“生平”。

重阳节,又叫“登高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期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 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在民俗观念中“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义且“九九”与“久久”同音,所以赋予有天长地久、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在这天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以及饮宴祈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

重阳节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据现存史料及考证,古人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这是重阳节作为秋季丰收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糅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体部分传承至今。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重阳节与除夕、春节、清明、端午、七月半等均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中国古代属于农耕社会,农业文明是极其重视祖先经验的一种文明形态。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礼俗观念,有着逢年过节祭祀祖宗的习俗,以示孝敬、不忘根本。

重阳习俗普及于汉代。汉代是中国南北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融合时期。汉代作品《西京杂记》中收录了古时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在文字资料上关于重阳节求寿之俗的最早记录。

 “重阳节”名称文字记载始见于三国时期。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曾这样描述当时的重阳节:“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在魏晋时,节日气氛渐浓,备受文人墨客吟咏。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魏晋时期就已经有了赏菊、饮酒习俗的文字记载。

唐朝时,重阳节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据记载,正式将农历九月九日列为国家认定的节日是在唐德宗李适年间,将重阳节列为“三令节”之一。

宋代,重阳节更为热闹,《东京梦华录》曾记载了北宋时重阳节的盛况。《武林旧事》也记载南宋宫廷“于八日作重九排当”,以待翌日隆重游乐一番。

明代,皇宫中宦官宫妃从初一时就开始一起吃花糕庆祝,九日重阳,皇帝还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览胜,以畅秋志;清代,风俗依旧盛行,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发展至近代,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1989年,中国政府将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将传统与现代和谐地结合起来,使这一传统佳节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新式节日。在传承发展中,重阳节以富有生命意蕴的节庆活动世代流传,设宴敬老、饮宴祈寿主题逐渐和中国传统孝道伦理相融合,成为当今重阳节日活动重要主题之一。

重阳节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节日,其中祭祖、敬老等内涵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登高、赏秋等风俗是中华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与大自然亲近,与世界和谐相处的表现。作为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班人,我们不仅要努力学习,也要了解优秀历史,传承和发扬美好精神品质,共筑美好中国!

主播:九(5)班  徐飞阳

指导老师:程娟娟、许小平

审核:李传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