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张纸,一支支笔,一段段文字,笔墨达意,洋洋洒洒。这里有孩子最真挚的话语,这里有父母最殷切的期望……无论怎样的文字,在这儿都携带着一种无穷的能量,它的名字叫“爱”。让“爱”在耳畔流淌,欢迎走进“午间美闻”之“家校共育”。
说到“家校共育”,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学习,比如老师和家庭成共同助力提高学习效率,发现更好的学习方法,增加学习的趣味性,以达到成绩提升或者快乐地学习之类话题。然而我却想说“家校共育”不应只有共同学习,更应重视孩子的身心健康。
首先是心理健康,家长在家要多和孩子进行沟通,对孩子有清晰深刻的了解。知道孩子真正需要什么,真正想要什么,以及真正热爱什么。当然,这也需要我们学生积极和家人进行沟通交流,敞开心扉面对父母和家人,父母在沟通的过程中,应坚持认真倾听,尊重孩子的真实想法并对错误认识及早做开导和引领,使孩子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校也应该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设立心理疏导课程,让学生有意识地向别人倾诉烦恼,每个人都会有负面情绪,学生可能会因为心理弹住不足或心态不稳定导致不好的心理情况,我们不应该把它放在心里慢慢消化,反倒应该说出来,让别人帮助我们有效地缓解负面情绪,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愉悦的心情。如果学校和家庭重视到这一点,我相信对很多同学学习和生活中是有帮助的。
其次是身体健康。都说现在的学生身体素质不行,我刚开始还不信。在网上看到一组数据,以男子1000米为例,20世纪80年代,我国大学生1000米测试及格成绩为3分35秒左右,本世纪初及格线调整为3分50秒。2007年,教育部重新修订了1000米及格线——4分30秒,这一及格线比30年前慢了将近1分钟。也就是说,现在我们班上跑得算得上好名次的人在以前刚刚能算得上及格,这说明了我们当代学生的身体素质相比前辈真是越来越差了。对于这一现象,家庭和学校也应该共同重视起来。
家长在孩子完成书本作业后,也要不忘监督学生锻炼身体,和孩子共同运动,享受运动带来的乐趣。我爸爸在我5、6岁时就带我去打羽毛球,他自己也一直坚持每周去球场打几场球。有时周末他还会带上我一起去。每次看到他回来都会大汗淋漓,有时甚至腰酸腿疼,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锻炼身体。还鼓励我和他一起去,虽然夏天羽毛球场馆里非常热,还有蚊子,冬天又冷得缩手缩脚,并且我每次去打过后也是胳膊酸痛,但我依然喜欢和他一起去。看到那一个又一个的跳杀,奋力的扑救,我感受到了热血的青春力量。在球场,我感受到了运动的激情以及运动带来的欢乐。除了家庭,学校也应该重视体育运动,多建设有助于学生锻炼的运动器材,多举办体育比赛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
蔡元培先生在《中国人的修养》一书中写道: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孩子身上的负面情绪,不良习惯其根源大多来自家庭环境,来自父母的不良习惯与焦虑情绪的影响。孩子的教育,需要父母把最美好的东西展现在孩子面前,需要父母倾听和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成就。而非只看他们的分数,忘记了他们的勤奋与专注。
家校共育,不应只共同教育学生的文化知识,也应该多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使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中努力学习,热爱学习。
主播:九(7)班 郑梦洁
指导老师:何炎高、许小平
审核:陆 玲、李传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