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用朴实告诉世界,最美的是奉献;有的人,用脚步告诉世界,初心不曾改变。也有的人,用信念告诉世界,梦想一定会实现。让我们一起走进榜样人物,读懂凝聚在他们身上的力量。欢迎走进“午间美闻”之“榜样人物”。
2012年,我国文学家莫言携同他的长篇小说《蛙》成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这也是第一位中国人登上诺贝尔文学奖的领奖台。对于这件事大家并不陌生,但是正如许许多多的名人一样,我们对他的了解只是一个名号而已。本期午间美闻,让我们一起走进莫言的世界。
莫言出生于1955年的山东省高密市。他从小热爱写作,热爱读书,可惜并没有上到初中。他三年级时写的作文已经成为当时中学生学习的范文。与当时的同学最不同的是,莫言的作文写得详略得当,不是通篇的流水账,把大部分笔墨集中在动作描写,这点对于当代中学生仍然具有参考意义,他也因此受到了老师的表扬,写作的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此后常常在作文中构建仅属于他自己的幻想世界。莫言曾回忆道:“自己文学的开窍比别人多了一份觉悟,那就是对‘虚构’的重视”。也常常冒着被严惩的风险去阅读,在采访中他说过,自己小时候推十圈磨才可以看一页书。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莫言却几乎读遍了周边村子的书。他对《青春之歌》这本书记忆尤为深刻,莫言感慨道“那些回忆都变成了我宝贵的资源”。事实证明,阅读是写作的一大良方。正是童年这些看似艰苦却又珍贵的经历,变成了他打开写作大门的钥匙。“魔幻现实主义”便成为了他日后写作的一大特色。
他的作品受到了人们的喜爱,但在登上领奖台时,台下却出现了不一样的声音。有人说莫言获奖名不副实,是“黑幕”,“魔幻现实主义”是讨好西方的产物。陈青丹甚至说:“莫言的作品我没有看过,但我知道获奖与他的作品无关!”这真的是黑幕吗?其实这样与众不同的写作风格与他的儿时经历撇不开关系。他小时候喜欢读《聊斋志异》与《封神榜》,这些古典奇幻故事与现实结合起来便是“魔幻现实主义”的雏形,也是素材。“魔幻现实主义”对他的作品有着深远影响,例如《四十一炮》与《生死疲劳》都有它的身影。小时候莫言曾经历过饥荒,所以在《枯河》中,你可以看见许多饥饿与孤独的元素,正如他经历的那样。在《牛》这本书中,饥荒时代的人们为了一块牛肉起了纠纷。就以《蛙》来说,莫言以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通过讲述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再形象描述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历史过程的同时,成功塑造了一个生动鲜明、感人至深的农村妇科医生形象,并剖析了以叙述人蝌蚪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卑微、尴尬、纠结、矛盾的精神世界。他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了对社会,他清楚地意识到中国社会当时的问题并将它写下,我认为这是一种心系社会、关心国家的表现。一个能清晰看出社会问题并能勇敢地将其说出,经历过苦难的中国人怎么会为了获奖去讨好西方文明呢?
我们对文学、艺术应有着兼容并包的态度,学习他国的优秀文化,取其精华,再将此与本国文化融合起来,这样才能不断进步。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便是结合了中国民间故事与西方写作风格的产物。若是我们对如同“魔幻现实主义”这样的新事物一概拒绝,还说它们是讨好他国,名不副实的产物,我们的思想、文化、文学、艺术等便永不会进步。对于新事物要宽于接受,而不是全盘拒绝。只有这样,人类的文化才会因交流互鉴而精彩。
莫言获得诺贝尔奖虽然饱受争议,可他并不受流言蜚语的影响,仍可以用一双慧眼发现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鲁迅先生曾这么评价过文学:“文学的价值是启迪民智,而泛泛的世界里,那些真正的智慧或许就来自平凡的民间”。而莫言就是那民间的智慧。
撰稿:九(8)班芮一伊、李宇翔
主播:九(8)班 阮心悦
指导老师:程 玲、许小平
审核:程娟娟、李传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