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18【午间美闻】 在叛逆中成长

信息来源:中国科大附中高新中学  发布时间:2022-11-18  浏览次数:47

  总有一部电影让你难以忘怀,总有一首歌曲让你循环播放,总有某个电影片段触动你的心弦,总有一段音乐勾起那尘封的记忆。一部电影承载一个时代,一曲终了余音绕梁。听一段影评感百态人生,听一首歌曲闻背后故事,欢迎走进“午间美闻”之“影音鉴赏”。


  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流行文化正值巅峰,经典影片数不胜数有一个导演,他的电影没有暴力,没有极端主义,他讨论的都是逃课、升学、恋爱以及与父母同学相处这些贴近青少年生活的话题。评论认为,在细腻把握青少年心理、拍出令他们感同身受的电影方面,“没有人可以与他相提并论”。他就是好莱坞青春片导演,约翰·休斯。《早餐俱乐部》是他1985年推出的电影,这是由五名留校的问题学生组成的俱乐部。被嘲笑无脑的“运动员”安德鲁、一个典型的“坏学生”本德、“拜金虚荣”的克莱尔、藏枪的“乖孩子”布莱恩和默默无闻的艾莉森。他们五个成长环境各异且性格不同的青春期学生,因为叛逆被罚在假期留校而相遇。在相处中,互相治愈、理解。不同于刻板印象“高中当中的运动明星处在学校金字塔的顶端”,精于体育的安德鲁成为了同学们嘲笑的对象,因为在旁人眼中或许他只是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肌肉男而已影片当中,安德鲁因为对同学恶作剧而被留校。而他这样做的原因,只是因为他想让他父亲觉得自己并不是“孬种”。安德鲁其实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只是单纯遵从长辈对他“成为一个男人”的期望,却没有得到与外貌相对应的思想教育。

  臭名昭著的坏学生本德也有另外一面。学校的老师认为他学习糟糕、缺乏教养,打架、吸毒、满嘴脏话、自甘堕落,在这个嘻嘻哈哈的混子背后,却是家庭暴力的阴影。在五人谈到各自家庭时,本德大大咧咧地演绎着父亲怎么斥责母亲、殴打自己的情景,然后亮出手臂上的烟疤,在他还不懂事的时候,亲情就已经破碎,倔强和桀骜只不过是掩饰脆弱的面具,看似满不在乎,泪光却一闪而逝。

 克莱尔富裕的家境让她可以过上“公主”般的生活,却因为时髦的外表被认为是虚荣拜金的女孩。她有和其他人如出一辙的迷茫,却清晰的明白“我不愿意变成我父母那样”,她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知道自己的梦想和未来,但是在旁人日复一日的评价中,她早已厌倦了“虚荣”。

书呆子布莱恩是一个乖孩子,他身材瘦弱,长得书生气,每天努力学习,参加各种兴趣小组。但讽刺的是,老师眼中的好孩子布莱恩也留校了。与其他人的家庭矛盾不同,他的父母因为他是“好学生”而寄予厚望,却忽略了他的感受错误的教育,把他变成了一个懦弱的孩子。

她自称为“怪胎”,艾莉森或许是一个学校当中谁都不会注意到的那种人,独来独往、沉默寡言,既没有朋友,也没有同伴,像一个影子游离于世俗之外。她没有犯错,只是因为无聊而留校。影片中的艾莉森画着浓重的眼线,头发糟乱,随时准备着离家出走。在最后,克莱尔给艾莉森重新化了妆,换上了亮色的衣服,出现在我们眼中的是一个全新的女孩。

  一间图书阅览室的空间,在一天时间里前所未有的拉近了五人的距离。从漠不关心、相互敌对到敞开心扉彼此交心,五人的每一次矛盾冲突都展现了青少年的内心世界。成年人经常认为“少年不知愁滋味”,孩子们的“痛苦”都是无病呻吟,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也将自己防备起来。但是,正如大卫·鲍伊所说“当你对着孩子们口沫横飞的时候,他们正在改变自己的世界,他们不会受你影响,他们知道自己在经历什么。”影片的最后,在走出校门时,五个所谓“问题少年”互相支撑,他们仍旧相信梦想!青春的苦闷最终依靠满满的正能量得到了化解——而不是转化为怨恨和浮躁。比起其他青春题材电影《早餐俱乐部》更像是一出枯燥乏味的戏剧,它没有光鲜亮丽的外表和纸醉金迷的梦幻,但它是真实的,它展现的是青少年真实的感触和热情。如果你迷茫,如果你不堪重负,请走进37年前的那个图书室,遇见坚定的自己。

主播:九(8)班  徐嘉雯

指导老师:程  玲、许小平

审核:程娟娟、李传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