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张纸,一支支笔,一段段文字,笔墨达意,洋洋洒洒。这里有孩子最真挚的话语,这里有父母最殷切的期望……无论怎样的文字,在这儿都携带着一种无穷的能量,它的名字叫“爱”。让爱在耳畔流淌,欢迎走进“午间美闻”之“家校共育”。
大家有没有发现,升入初中以后,我们的性格开始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小学时期的我们,整天嘻嘻哈哈、无忧无虑,然而现在,我们却成了随时会爆炸的“火药桶”,同父母、老师的矛盾越来越多,相处也不再像以往那样融洽。但是,大多数的老师和父母却很少与我们进行深入的沟通,只是一味地说“这是叛逆期,过了18岁就好了”。但是这一切都是因为所谓的“逆反心理吗”?显然不是。
不可否认,“逆反心理”的确是许多初中生成长路上的一道坎,也是令无数家长头疼的问题。然而,大多数的时候,我们的“坏脾气”是因为遭遇了生活方面、学习方面的种种问题,自己个人无法处理,又羞于与家长、老师沟通,久而久之积压造成的。有一些善于沟通的同学,将问题反映给家长和老师后,得到的只是一句“沉下心来,好好学习”这样冰冷冷的回复。殊不知,这样的冷淡和无视,会引发一系列难以预料的心理问题,极其不利于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我们很多人都听长辈们说过这样的话:“在我小的时候,家长和老师动不动就打我们,哪像现在的孩子,打也打不得,骂也骂不得。”我想说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的思想也在进步。“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思想已经不适用于今天“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当代的我们,需要的是一个言传身教、幸福和谐的成长环境。而这种环境的创造,需要老师和家长共同发挥作用。因此,我认为,促使中学生成才的关键,在于家长和老师共同担当好“引导人”和“工程师”的责任。
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思维习惯对于一个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更希望父母能够做一个倾听者、参与者,而不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教师爷”形象。以我的父母为例,他们就是十分优秀的“倾听者”,在我感到困难和无助时,他们总是能设身处地,站在我的立场和角度替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每次也能从他们处理问题的方法中汲取很多有用的经验,以此来不断充实自己、勉励自己。作为和孩子相处时间最长的人,父母若愿意静下心来陪我们聊聊天、谈谈心,无论时间长短,相信对我们中学生来说都是一笔不菲的精神收益。
至于老师,雅思贝尔斯曾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写道:“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也就是说,教育并非单纯地传授知识,它更是一代代人行为品格养成、认知观念确立的过程。当今时代,成绩固然重要,但心理健康是最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老师不仅担任着培养民族人才的重任,更是我们最好的心理咨询师。我曾经的一位历史老师,就是一位十分优秀的“知心姐姐”,每当我难过时,她总能一两句话就能让我顿时豁然开朗。如今她虽然在带七年级,我却依然会找她聊聊天,能在初中生涯遇到这么一位如此关怀学生的老师,是我一辈子的幸运。作为一个老师,如果您将学生送进了一所世界名校,他不一定会来感谢您,反而可能远走高飞,渺无音讯;然而您如果能在他成长的路上指点迷津,拨开云雾,那么无论过了多少年,他永远会记得这份恩情。
也许,您的多一分理解,就能扫除我们心头的阴霾;也许,您的多一句鼓励,就能激发我们学习的动力;也许,您的多一点关爱,就能成就我们更好的未来。家庭和学校应当携起手来,共同参与、共同促进,多多了解中学生的内心感受和想法,不要以自己的武断和专一,切断了家校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渠道,我相信,双方的共同努力和配合,一定会让中学生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主播:九(9)班 朱宸希
指导老师:李玉玲、许小平
审核:方 琳、李传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