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23 【午间美闻】非花非雾许是情

信息来源:中国科大附中高新中学  发布时间:2022-11-23  浏览次数:35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几千年的文脉在低声倾诉。它是庙堂之上人神相通的欢愉,它是宴席之上把酒言欢的雅致,它是歧路孤舟天涯游子的悲怆,它是月下花镜多情少女的忧伤,它是无数文人世俗之外灵魂的栖息处……它们是一缕缕不灭的曙光,让我们的文化拥有了一份别样的深情和韵致。在时空的流淌中,在文字和思想的碰撞中,诗歌至今仍然能感动着我们的心灵,点燃着我们的激情。欢迎走进“午间美闻”之“诗歌鉴赏”。

今天,我们赏析的是白居易的《花非花》。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魔”之称。其诗以语言浅显易懂为主要特点,意境也大比较直接显露。而这首《花非花很有一番朦胧的意境,在白居易的诗作是个特例。

直接选取第一句的前三字为题,标题中并未给出任何更多的信息,近乎无题般神秘开头第一句中“花非花”“雾非雾”,虽然是两个否定的句子,隐隐地包含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此诗中描写的事物必然是似花而又似雾的,否则“非花”“非雾”的否定便失去了意义。虽然此句并未直接点明所咏之物,但是,这里将此物比雾,生动地刻画出了所咏之物的美好浪漫、却短暂易逝、难以留存

下面的“夜半来,天明去”一句似乎是解答了我们的疑惑,此诗旨在写梦。但紧接着的“来如春梦”四字,又会使我们自己推翻这个假设,“梦”原来也只是一个比喻罢了。夜半的东西是春梦,春梦虽美却短暂,于是引出诗人一问:“来如春梦几多时?”天明的东西是朝霞,霞虽美却易幻灭,于是引出诗人一叹:“去似朝云无觅处。至此,《花非花》便结束了。直到末尾,整首诗里仍然只见比喻之物而不知作者所真正要阐述的事物究竟是什么。

尽管《花非花》是如此的神秘,但是作者在此诗中想表达的情感,却并非完全无法揣摩《花非花》在《白氏长庆集》被收录于名为“感伤”同一部分中,意趣相类似的作品还有一首《简简吟》《简简吟》哀悼了一位美貌非凡又才情绝佳、却在芳华之年夭折的少女,诗中写:“二月繁霜杀桃李,明年欲嫁今年死”“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为繁霜所杀的桃花李花、极易散去的彩云和脆弱的琉璃,与《花非花》中一连串的意象不谋而合。而《花非花》一诗在《白氏长庆集》在《简简吟》之后,也算是给予了读者关于此诗真正目的所在的一条线索吧。

《花非花》达了一种对于曾经存在过、而现在已消逝了的人与物的追念之情。尽管斯人已逝、时光不再,可追念本身就是一种联系,不管是现实中的遭遇,还是从诗歌中寻觅到的穿越时空的共鸣,都将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它们或喜悦、或苦闷、或幸福、或痛惜,但我们相信,这些真切的体验总能够造就充满着情感的、美好的、珍贵的一颗心。


主播:九(9)班  方盈语

指导老师:李玉玲、许小平

审核:方  琳、李传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