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几千年的文脉在低声倾诉。它是庙堂之上人神相通的欢愉,它是宴席之上把酒言欢的雅致,它是歧路孤舟天涯游子的悲怆,它是月下花镜多情少女的忧伤,它是无数文人世俗之外灵魂的栖息处……它们是一缕缕不灭的曙光,让我们的文化拥有了一份别样的深情和韵致。在时空的流淌中,在文字和思想的碰撞中,诗歌至今仍然能感动着我们的心灵,点燃着我们的激情。欢迎走进“午间美闻”之“诗歌鉴赏”。
在大别山南麓,长江中游北岸,向有“古名胜地,人文薮泽”之称的宝地黄州,用她温柔的双手,轻摇着积淀丰富人文底蕴的摇篮,滋养了无数魅力独特的古典文化,成为了无数文人墨客心灵的归宿。而黄州更因一位伟大的文人而闻名天下,他,就是苏轼。
临江仙·夜归临皋
宋·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这是一首即兴记事抒情之作。上阕叙事,着意渲染醉态朦胧。月夜,酩酊大醉,豪兴淋漓。漫步回到居所,家童已睡熟,敲门却无人应,只得“倚杖听江声”。酒后静立于夜阑人静的长江边,借着那股酒劲,借着那寂寥的江景,思绪飘飞。下阕,冷风拂面吹酒醒,心情复杂。几经挫折,受尽冤屈;满腹才华,却落得获罪流放的下场;只想躲开名利场,乘坐扁舟,归隐江湖。
全词一气呵成,集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与一体,语言平实畅达,不假雕饰,格调超逸,体现了作者的“真性情”。家童“鼾声如雷”,作者有家而不得归,只好谛听江音,以声衬出夜静人寂。下文奇峰突起的深沉喟叹,直抒胸臆,充满哲理。宦海浮沉,作者不禁抒发感慨,既饱含哲理又一任情怀,表达出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人生困惑与感伤,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更是千古名句,是作者希望得到精神解脱的一种像喻,广阔的意境之中透露出一缕缕忧伤,仿佛作者就要自此退隐江湖,杳无音讯。
可是,他真的会这么做吗?经历了一场严重的政治迫害,在乌台诗案的重压之下,苏轼被贬黄州。劫后余生的他认清了社会官场之中争名夺利的黑暗混乱,内心充满愤懑与悲伤。然而,这恰好是一个转折点,是作者由风神潇洒的文坛巨匠苏轼蜕变为那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苏东坡的转折点。
陶渊明官场失意,便归隐山林,以山水为乐;王维历经浮沉,一心向佛,远离世俗。而东坡不是这样。他一生坎坷,官场生涯起起落落,挫折与打击也曾让他沉沦过,正如此诗中所表达出来的那样,想要任性一回,退隐江湖,寄身山水。被贬黄州时期正是他最黑暗的时刻,但黄州对于他来说更是一个重要的地方。在这里,他的文学造诣达到了巅峰,心态也得到了进一步的锤炼,直至旷达。
在黄州,他亲自开垦荒地,耕种造屋,与百姓一同劳作,尝尽“一蓑烟雨任平生”的生活酸甜苦辣;在黄州,他寄情山水,沉醉于悠然恬静生活,受佛儒家思想熏陶,念出“此处安心是吾乡”的知足常乐之理;在黄州,他有过夜游承天寺的郁闷经历,但郁闷并不会打扰他淡泊沉静的生活与享受生活的快乐,培养“调气养性,难在去欲”的生活态度。在这里,他的无奈变成了旷达淡泊,但即使不再身居高位,不变的是仍然怀着关心民生、与民同乐的心。就在这变与不变之间,成熟了他的文学创作,成就了他的超然豁达。
苏东坡,他和很多文人一样,看透了世俗的争名逐利,厌倦了官场的勾心斗角,有人无法释怀,有人潇洒离去,只有他还能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希望,怀着一颗赤子之心,顽强又快乐地活着。他有不同于归隐者的兼济天下,有不同于官场者得淡泊超凡,有独特的豪迈,也有不凡的乐观。这也许就是他脱颖而出的原因吧。
一起读一读苏东坡吧,品读他的人生百态,感悟他的豁达胸怀,学习他的乐观精神。让我们相信,待到繁华盛艳时,逆风之处,蝶舞终能觅得香!
主播:九(10)班 董若琦
审核:陆 玲、李传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