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在《爱弥儿》中说:“什么是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利用寒假,我终于读完了鲍鹏山教授的《好的教育》,仰取俯拾,稇载而归,对于什么是“好的教育”,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鲍教授的《好的教育》简单明了地阐述了什么是好的教育,好的教育是人的教育,是培养一个人的主体性教育,而非功能性的教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鲍教授以《诗经》教学为例,老师们往往在讲解完《诗经》结构和内容后,会设计一些填空、选择、简答等常规考题,让学生默写出来就算过关。通过这种教法,学生只知道《诗经》是什么,而不理解《诗经》的真正内涵,暴露了功能性教育的某些弊端。而孔子在传授弟子《诗经》时,提出的是“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用“兴、观、群、怨”四个字总结出了主体性教育的内核:兴,激发人的生命力;观,提高人的判断力;群,培养人的责任心;怨,启发人的独立思考能力。
通过这本书,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主体性教育可以让人本身变得更完美、更强大,使人的情感变得更丰富、人格变得更健全,因而,主体性教育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是让人获取进步空间、拓宽认知边界、提升认知思维的教育,是让人本身变得更加强大的教育。
“对于个体的人来说,价值观的教育是培养他成为一个人、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的教育;对于一个民族来说,需要通过价值观的培养、价值观的认同来增强一个民族的凝聚力。”这句话让我意识到:最好的教育就是帮助学生成为他自己。用孔子的标准来说,就是培养学生成为“君子”,君子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君子不仅要有做事的能力,还要有判断一件事能不能做的能力。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就是教育的永恒目标所在。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我们教师要在价值的判断上引领学生,以身作则,润物无声。
《好的教育》还让我明白:重要的,不重要;必要的,才重要。每个人都是有个体差异性的,哪怕是同样的学校,同样的老师,同样的课本,几年以后成绩也会有很大的差距,很多人都会认为这是由于个体努力程度的不同。当然,起点相同的两个人想要获得进步与成功,离不开坚持与努力。但真正拉开人与人之间差距的,不仅仅是努力程度的不同,还有那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我们应该把主要的精力和时间集中在处理那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事上,这样才可以在最终的结果中反映出来。
《好的教育》中关于学习的“80分原理”:不应该总是要求学生考满分,应该给学生一定的犯错空间。除了“80分原理”我还懂得了学习的另外三个基本原理:起点原理,堆垒原理,爬坡原理。孩子的学习需要高起点、高标准、有广度、有深度、有坡度的课程设计,最大程度和限度地填充、撑大孩子的智力空间。
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一个个体都不相同,作为老师,我们要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来实施教育,看到不同学生的闪光点,多鼓励、多沟通,让学生认知能力不断提升,心智不断成熟。
时光不语,静待花开!
(七年级组供稿:张磊 审稿:宋本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