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张纸,一支支笔,一段段文字,笔墨达意,洋洋洒洒。这里有孩子最真挚的话语,这里有父母最殷切的期望……无论怎样的文字,在这里都携带着一种无穷的能量,它的名字叫“爱”。让爱在耳畔流淌,欢迎走进“午间美闻”之“家校共育”。
“爱”,是家的代名词,是梦想的起点,是温暖与关怀。家庭的教育是孩子成人的基础,父母爱我们一生,却只伴我们一程。
《诗经·卫风·伯兮》有语曰“焉得谖草,言树之背”,言萱草可解忧,是以萱草又名忘忧草,古时候游子远行前,会在母亲的住所前种上萱草,表达着对母亲的思念。中国上下几千年里,积累了许许多多的家书,这里面都充斥着对家的怀念,以及对故乡山水的种种思念。
洪皓的《使金上母书》中写道“此地苦寒,九月而雪,四月草始生,十年中受尽艰辛,不可胜说”,这是洪皓被扣留金国后写下的家书,他向母亲倾诉大漠生活的苦难,同时又告诉母亲自己想争取回国的决心。全篇将大漠生活与思乡之苦杂糅在一起,希望之中透着绝望,不仅是一封催人泪下的家书,也是一篇生动形象的史笔。
洪皓中年时期也有极高的成就,而这也离不开他童年时期老师的教育。在他九岁时,因贪玩而导致学业不佳,他的教书先生便教育他要如何去做才能方成大器,童年的洪皓有所感悟,这也才使得他能有流传至今的成就。这也告诉了我们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必须做到共同努力,才能促使学生进步。
在我的童年时期,老师也曾让学生们写一封信给父母,我已经不记得具体写了什么,唯有一段我至今记忆犹新—“我不是温室里的花朵,但我也渴望阳光。我喜欢晴天下的一切事物,但这不代表我不喜欢雨天,为人父母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最好的,但是却忘了孩子自己想要什么。不是所有人都喜欢最好的,我们这个年纪,不会像成年人一样渴望生活,只是希望每天都可以简单快乐地活着。”这是当时我对于家庭的理解,就是累的时候可以休息的地方。但到如今我才发现,家庭,是给予彼此温暖与支持,是在对方需要的时候给他最温暖的拥抱。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父母不理解自己,其实你也不曾理解过他们。当时,老师布置下写一封信给父母的这个任务时,很多人无从下笔,我也一样。分明一起生活了这么久,却不知道要正面地去说些什么,但后来我写了很多,像是突然明白了一样,无论理解不理解,这都是与自己和解的机会。老师也说,这是你们与父母沟通的机会,你们应该趁这次机会告诉他们,自己希望的生活是怎样的,告诉他们你的目标,告诉他们你不会放弃。
家庭与学校是几乎每个人二十几年里往返的地方,家庭,有温馨有无奈;学校,有欢乐有悲伤。所有的不被理解却又在某个时刻一扫而空,我们彼此都经历过成长,所以才会明白,对过去的不舍。
回忆里,是父母的笑颜,是师长的鼓励,是我们共同的过往。
愿未来胜过往,也愿一切安好。
主播:八(2)班 周子彤
撰稿:八(2)班 周舟
指导老师:邹 刚
审核:陆 玲、许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