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诗歌国度,几千年的文脉在低声倾诉。它是庙堂之上人神相通的欢愉,它是宴席上把酒言欢的雅致它是歧路孤舟天涯游子的悲怆,它是月下花镜多情少女的忧伤,它是无数文人世俗之外灵魂的栖息……他的是一缕缕不灭的曙光,让我们的文化有了别样的深情和韵致。在时空的流淌中,在文字和思想的碰撞中,诗歌至今仍然感动着我们的心灵,点燃着我们的激情。欢迎走进午间美文之诗歌鉴赏。
朦胧的夜总能让人的思绪飘向远方,那一轮皎洁的明月闪耀在漆黑的夜里,漫天的星星,好似陪衬一样映托在月亮身旁,四周寂静,不由得使人想起苏轼的那首词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琦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别时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此词写作于中秋佳节,良辰美景,又逢皎皎明月,苏东坡大醉后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作。
上阕写景,诗人不知何时看见月亮高升,皎洁的月光不知道是不是和我今天看到的一样,苏轼大醉之后想象自己在天上,一时竟忘了自我。
下阕怀人,众所周知这首诗是写给自己弟弟苏辙的。“转朱阁,低琦户,照无眠”这里写道因相思而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别时圆”为何偏偏在离别的时候月亮那么圆。这或许是在怨恨月亮吧,但诗人笔锋一转宽慰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的悲喜,月的圆缺,这自古也是难以两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但是只要人与人打破时空的阻隔,即便相隔万里,也能欣赏到同一轮圆月。
全诗中作者大胆想象自己在天宫,但同时也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月下赏月的情景,移情于物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苏轼这首诗是被贬在密州时所作,与苏辙已经阔别七年之久,但是时空对他们的阻隔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的情感。世人皆知,苏轼做官的道路并不顺风顺水,可以说大半个中国都被贬过,但是苏辙恰恰相反,苏辙官路顺风顺水,最高做过宰相。有人常常打趣说道,苏辙为了捞自己的哥哥才坐到宰相的位置 。官路不同,但是他们二人的手足情深也丝毫没有改变。我曾经在一本书里面看到这样的一句话“往往为了由苏轼会写出最好的诗。”在苏轼和苏辙的谈话中苏辙曾劝告苏轼说要委婉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但苏轼却这样说的:“我身来就是不大相信人的,我之缺点就是我不论对谁都是畅所欲言。”因为这样的观念让苏轼在官场上吃了不少苦头被贬去了很多地方,儋州,惠州,黄州是最有名的。为了弟弟,他可以写出最好的诗句在逆境中也是如此。
是“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的少年意气;是“人生到处知何似,营私飞鸿踏雪泥”的远大抱负;是“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看透世间。
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个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个坚持己见的政治家,是散文绘画大家,他曾夜下漫步,也曾把酒问天,贬官后不知是否悲伤,但是他总能秉持着一颗乐观的心看待人间。
正值青春的我们,看不透人生百态,没有复杂的关系,没有颠倒的生活,但是我们有的就是那一颗纯粹的心,我们要想象苏东坡一样,永远有一颗乐观的心,面对困难,秉持着乐观的心,抱着积极的态度,勇往直前。
夜越来越深了,月越来越亮了。他丰富的内涵,豁达的精神,千百年来始终闪耀在中国文化的星空中,永不褪色。
主播:八(4)班范子妍
指导老师:张 侦 许小平
审核:方 琳 李传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