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12【午间美闻】求作实践出真知真学士

信息来源:中国科大附中高新中学  发布时间:2022-12-12  浏览次数:10

求做实践出真知真学士,莫做纸上谈兵假书生

                     ——论生活中的知识积累

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一种命运。一个个好的习惯成就着一种种别样的人生。在这里,一个个成长的故事温柔而坚定地铺展,让我们用耳朵去聆听,用心灵去感悟,用行动去践行。欢迎走进午间美文之养成教育。

《荀子》中云:“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朱熹也曾言:“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愈明。”连外国诗者歌德也说:“一个人怎样才能认识自己呢?绝不是通过思考,而是通过实践。”同学们,我们人生的目光不应仅仅映射在三寸书本中,更应放眼大千世界,点滴生活,让我们用脚步丈量知识长度,做实践出真知的真学士吧!

那怎样实践呢?苏轼父子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说到苏轼的《石钟山记》,各位可能并不陌生,这是苏轼最有名的游记之一,记录的是他与其长子苏迈一同游览湖口石钟山的故事。北宋元丰二年,苏轼被贬黄州,谪居的日子里,苏轼常与长子苏迈一同读书。有一天,父子两人谈到鄱阳湖畔石钟山的来由,苏轼翻阅各种典籍后,都觉得“石钟”这个名字的来由有些牵强,并不能完全让人信服,苏轼对儿子说:“做学问不能仅靠书本或道听途说下结论,等有机会我们去实地看看。”

五年后,苏迈调任江西德兴县做县尉,苏轼便想起当年的疑问,于是提出送儿子赴任顺便去石钟山考察一番。在石头钟山,一日白天,父子二人见一和尚拿着斧头对一石头左敲右敲,虽石头也发出如钟的“硿硿”声音,但苏轼依旧不觉得这是石钟山之名的来源。于是便等到夜里来探探,到了深夜,苏轼父子乘一叶扁舟,来到石钟山一绝壁下,经过反复寻觅,两人终于在一个空洞的大岩石中,听到风浪冲击着奇形怪状的石头所发出的敲钟打鼓的声音。而此发现是在之前所有所谓“地质专家”所著记载中都没有提及过的。伴着风浪冲击石钟山的钟声,苏轼缓缓开口道:“古往今来之所以无人讲清楚石钟山之名来由,就是因为士大夫们始终不愿夜晚把船停泊到寒冷且危险的悬崖下,若不亲身实践,只凭书本主观臆断,是不可能得出真正的真相的。”苏轼借考察石钟山,不仅解决了自己和儿子读书所生之疑惑,更通过一篇脍炙人口的《石钟山记》告诉千年后的我们实践方出真知。

其实这样的事例古今甚多,如李时珍著《本草纲目》,齐白石画虾,牛顿发现地心引力等,先人们一次次用双手实践谱写生命的乐曲。

如今大环境下,同学们往往以题海取胜,游走在一张张试卷间,故而漠视生活了,其实中学阶段的任务是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培养,以及如何做人,为了成绩,为了未来美好人生的入场券,这本无不可,但我更希望同学们将目光放长远,综合能力的提升和情感的丰富同样重要。知识比树根,生活比枝叶,根扎牢是基础,叶丰富是体现。

虽然如今疫情当前,无法涉足千里,但是身边的一花一木同样美丽,望着窗外的参天大树,便可以感受到鲁迅先生所说地穿过斑驳的树叶阳光洒在地上所给人的希望;吃着母亲送来的果盘,便能体会到朱德口中母亲形象的智慧,质朴且亲切;看着父亲工作回家时弯下的腰,便仿佛朱自清父亲的背影投在心里。你所不经意的便是你生命不可缺少的组成。今天的午间美文到此结束,望同学们珍惜点滴生活,实践出真知。

主播:八(1)班卜国根

指导老师:夏海波

审核:方 琳、许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