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14【午间美闻】《今天的中国,没有琵琶行》

信息来源:中国科大附中高新中学  发布时间:2022-12-14  浏览次数:10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几千年的文脉在低声倾诉。它是庙堂之上人神相通的欢愉,它是筵席之上把酒言欢的雅致,它是歧路孤舟天涯游子的悲怆,它是月下花镜多情少女的忧伤,它是无数文人世俗之外灵魂的栖息处……它们是一缕缕不灭的曙光,让我们的文化有了一份别样的深情和韵致。在时空的流淌中,在文字和思想的碰撞中,诗歌至今仍然能感动着我们的心灵,点燃着我们的激情。欢迎走进午间美闻之“诗歌鉴赏”。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这首白居易的著名叙事长诗《琵琶行》,以诗代叙记情兴,曲折婉转,千百年来,流传不朽。每当吟起这首诗,我的心中就有无限的感慨。

这首诗作于元和十一年,正是唐朝末年藩镇割据的动荡时期,民不聊生。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六月,藩镇势力在长安制造混乱,白居易主张彻查此案,缉拿凶手,得罪了当朝权贵,所以被贬为了江州司马。次年秋天,白居易在浔阳江边送别客人,偶遇一位嫁作商妇的琵琶歌女,她年少因技艺超群红极一时,年老却被冷落,独守空船。面对琵琶女的命运,诗人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

这首诗最打动我的地方,是它不仅反映了世态炎凉,而且情节曲折,以情动人。诗人用明暗双线,将琵琶歌女的悲惨经历与自己的不幸际遇联系起来,恻恻动人。试想,在漆黑的天幕下,城里纸醉金迷,城外的浔阳江边,水声窃窃,似在和着歌女的琵琶声倾诉。岸边,已是仲秋,草木枯荣,四季的轮回也即将步入最后一个阶段。天空中,一轮孤独的月亮高挂着,清冷的月光洒在水面上,让人顿觉凄切。此情此景,诗人感怀身受,不禁悲从中来,于是,全诗也在细细弦声与哭泣声的互相照映中结尾,余音绕梁,让人沉思。

唐代末年,是一个动乱的年代,自然会有“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悲惨。反观现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总量迅速扩张,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织就了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网。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文化生活日趋多样化,思想观念日益多元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国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人民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治理的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大幅度提升,发展了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

而不久前结束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作了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的报告。报告中就提到要“增进人民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报告指出,“治国有常,利民为本”“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我们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更是“人民至上”的直接体现。

在这种新时代的大背景下,我们青少年也要从小树立崇高理想信念,坚定不移地听党话,跟党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

今天的中国,不再有琵琶行。

今天的中国,将绘就更美好的诗篇。

撰稿:八(1)班赵映清

主播:八(1)班方瑞坤

指导老师:夏海波

审核:方  琳、许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