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诗歌是华夏文明的象征,是中华文明璀璨的瑰宝,也是一缕温润清风拂过的中原大地,它长远驻足在人们心间,被聆听、被感受……欢迎走进“午间美文之诗歌鉴赏”。
这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苏轼写于1082年3月7日的。彼时是他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的第三个春天。这首词中,苏轼借着雨中徐徐前行的举动,表达了自己虽身处逆境却仍然不妥协不畏惧的顽强性格,表现出他豪放不羁,豁达超脱的胸襟。词的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写雨穿过层层叠叠的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通过对声音的侧面描写渲染出雨僽风僝的景象,直接写出了词人所处环境的恶劣。他又道出“莫听”二字,体现其不畏雨骤风狂的豪放。次句的“吟啸”“徐行”更写出了作者吟咏长啸、缓慢徐行、恣意潇洒的态度。“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苏轼没有雨具,悠然徐行于林中,他说只靠竹杖和草鞋轻捷的也胜过骑马。“谁怕?”反问句是作者对此刻困顿窘境的丝毫不在意,也是对当年“乌台诗案”的释然。
接下来“一蓑烟雨任平生”将整首词推向高潮,也由此处的风雨一角推及苏轼的整个人生,表达了他豁达、不畏坎坷的豪情壮志。“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才刚经历风雨的侵袭,作者只觉得微凉春风漫入心中,散了酒意,此刻作者豪迈的胸襟气概也不言而喻。“山头斜照却相迎”过了一会儿天晴了,斜阳折射下来迎接自己。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表现出苏轼不畏人生坎坷,处变不惊、安之若素的情怀。经历了“乌台诗案”的牢狱磨炼,苏轼的一生境界跨向了另一个高度,有了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自然界中天气的波谲云诡既属寻常,人生的起起落落何尝不是如此?再多的苦难也要随遇而安。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苏轼在明月清风间咀嚼“乌台诗案”的苦难和被朋友出卖的痛苦,他默默咽下这生活的苦酒,寄情山水,最终获得心灵上的解脱,造就了放达率真、气宇不凡的苏轼。“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失去了什么也不要失望,坦然面对一切苦难,后面也可以再拾回来,泥泞坎坷的道路也可以变成康庄大道。去去重去去,来时是来时,若做不到坦然还想要成功,最终也只能是南柯一梦。
听风起,看雨落,像苏轼一样坦然面对坎坷,也能做到渊亭山立。
本期主播:八(9)班朱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