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9.27 【午间美闻】渔父

信息来源:中国科大附中高新中学  发布时间:2023-09-27  浏览次数:10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几千年的文脉在低声倾诉。他是庙堂之上人神相通的欢愉;他是宴席之上把酒言欢的雅致;他是歧路孤舟天涯游子的悲怆;他是月下花镜多情少女的忧伤;他是无数文人世俗之外灵魂的栖息处他们是一缕缕不灭的曙光,让我们的文化有了一份别样的深情和韵致。在时空的流淌中,在文字和思想的碰撞中,诗歌至今仍能感动着我们的心灵,点燃我们的激情。欢迎走进午间美文之“诗歌鉴赏”。

浪涛涌过激起千层浪,屈原带着早已熄灭的热情与不复存在的希望,徐徐走在这汨罗江边,颜色憔悴,形如枯槁,但在这江上,又有另一位老者,他高唱渔歌、激桨拍浪,两个对立的人物,两种相反的人格,当他们思想碰撞在一起,又会有什么样的璀璨火花呢?

 这便是《楚辞》中的名篇《渔父》。

 “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一句略带嘲讽之言,挑起了事端。对昏君贪吏恨之入骨且怀恨于心的屈原,找到了一个宣泄口,“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他将所有怨恨倾泻而出,这是对黑暗官场的批判;是对醉生梦死者的不屑;是对利欲熏心、丢弃节操者的鄙夷。而渔父的回答却略显荒唐,“圣人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chuò其醨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这似乎在劝屈原放下高尚的品格,与世人同流合污。面对这一番说辞,屈原也强势回理“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在屈原心中“生义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他有着明朝名臣于谦那种“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坚贞不屈,始终坚守人格之高标,精神之伟岸,宁死也不与世尘黑暗同流合污。这是多么崇高的人生追求

渔父听了后也只莞尔而笑,唱道“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仔细一推敲,却发现这渔父表面荒唐的措词其实极有深意。我们无法改变环境,却能改变自己,与世推移、与时俱进,水脏了用来洗脚,水清澈则大可去洗脸、洗帽子。这便是渔父的智慧之所在,他看透尘世的纷纷扰扰,但绝不回避,随遇而安,知天乐命。正如陶渊明所言:“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高尚的品格,不一定就得与周围人格格不入,我们应如渔父一般,有纯洁高尚的人品,但不用特意向他人展示,也不因他人的思想缺陷,而与他人发生争执,更不会因此而想不开。

屈原与渔父,一个坚如磐石,一个上善若水。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能屈能伸,定要有君子不计小人过的宽宏大量,但在道德底线面前绝不避让,既要有中国传统的温良,也要有北方民族的勇猛,要取中国文化之优良,也要学习西方文化的优点,才能成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新时代少年。

本期主播: 八(10)班黄圣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