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19 【午间美闻】“中国的辛德勒”约翰·拉贝

信息来源:中国科大附中高新中学  发布时间:2023-10-19  浏览次数:24

  有的人,用朴实告诉世界,最美的是奉献:有的人,用脚步告诉世界,初心不曾改变;也有的人,用信念告诉世界,梦想定会实现。让我们一起走进榜样人物,读懂凝聚在他们身上的力量。欢迎走进“午间美闻”之“榜样人物”。

20203月,一通电话打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大使馆。电话的另一边,是一位德国医生。据他所说,他所在的医院出现了大量有明显新冠肺炎症状的患者,但是当时德国国内的医疗用品和相关药物十分的紧缺,他实在没有办法,只能求助于中国政府。电话挂断后,我驻德使馆立即核实并确认了这位德国医生的身份,并急电南京市政府。我国政府和南京市政府对这件事高度重视,甚至有一家浙江的药企主动提出无偿捐赠药物和医疗物资给这位德国医生。南京的诸多药企和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也组织了募捐,共捐赠了3万只医用口罩和200套防护服以及其他的相关治疗药物,这些物资以及一些特效药、相关数据最后由国家亲手送到了这位医生的手中。这位德国医生究竟是什么人?为何他的请求让我国如此重视?电话另一头的德国医生名为托马斯·拉贝,他的爷爷是著名的约翰·拉贝,《拉贝日记》的作者,南京安全区主席,他为南京25万中国人提供了庇护,《拉贝日记》详细记载了南京大屠杀的始末和细节,这也是证明那段悲痛历史的有力证据之一。

把世界还给人,把人归还自己”这一人道主义的精髓铸造了拉贝的人生观。他1908年来中国工作,后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与中国是敌对关系,拉贝只好回到德国。1920年,中国和德国签署了多项合作协议,拉贝身为中国通被公司派来中国北京工作。1930年,在中国工作多年的拉贝又被调到了南京当经理,南京人民的热情让他愿意一直在中国生活。工作之余,拉贝还在南京开办了一所德语学校,那时纳粹党还未露出爪牙,为了让学校尽快正常运转,拉贝加入了纳粹党。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人民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就此拉开了帷幕。拉贝很喜欢中国,他在这生活了快30年了,他爱中国的文化,他爱中国人民的热情。他放弃了启程回国,毅然决然地选择留在南京与中国人民共患难。

拉贝将自己的住所改造成一个防空避难所,为阻止日本飞机的轰炸,他在外面拉起一面巨大的纳粹德国国旗,拉贝在自己的屋内准备了很多食物和救援物资。在南京城安全区内,有一位国际友人选择为流离失所受战火肆虐的中国人,提供庇护。消息一经传播,人们纷纷来到这里,眼中再次有了希望的光。当时与拉贝一起留下来的还有20多位外国人,他们都愿意留下来为南京人民提供庇护,并推选拉贝为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拉贝经常开车在南京城巡视,遇到丧心病狂的日本兵,便大声喝斥,将他们赶走。为了更好地保护中国人民,他穿上了纳粹的军装,戴上了纳粹的党徽和袖标。1937年,1213日,南京城彻底沦陷,人间地狱也无法形容,愤怒的拉贝只能不断写信抗议,但没有什么用,最终,他只能通过日记来记录日军的暴行。1938年,日本施压德国,拉贝所在公司强制要求拉贝立即回国。临走时,拉贝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保护这些百姓的安全,绝不能妥协。拉贝回到德国后,通过报纸将他所写的日记与收集的资料公之于众,还专门写了一篇长报告给德国政府,但当时德日关系良好,这份报告就被藏起来了,拉贝只得通过发表演讲来公开宣传日军所做的暴行。纳粹是不允许的,拉贝被抓了,直到他保证不会再宣传日军的暴行,才被释放。1945年二战结束,但拉贝因身为前纳粹党员,只能做一些收入微薄的体力工作,生活每况愈下。拉贝的遭遇传到国内后,中国人民纷纷为拉贝捐款,受到帮助的拉贝写了一封感谢信,目前珍藏于南京市档案馆。“中国的大门将永远为拉贝打开”,这是南京的回应。1950年拉贝因中风突然逝世,只留下那本《拉贝日记》。

直到半个世纪后的1996年,这位“中国的辛德勒”才从历史的迷雾中向我们走来,《拉贝日记》被公诸于世;他的墓碑经其家人同意赠予南京,现珍藏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他的故居成为弘扬人道主义,倡导世界和平的场所。约翰·拉贝深刻践行国际人道主义大爱以及他追求和平的崇高精神和行动,值得全世界人民永远珍视、研究、传承。

本期主播八(12)班 宁文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