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几千年的文脉在低声倾诉。它是庙堂之上人神相通的欢愉,它是宴席之上把酒言欢的雅致,它是歧路孤舟天涯游子的悲怆,它是月下花镜多情少女的忧伤,它是无数文人世俗之外灵魂的栖息处……它们是一缕缕不灭的曙光,让我们的文化拥有了一份别样的深情和韵致。在时空的流淌中,在文字和思想的碰撞中,诗歌至今仍然能感动着我们的心灵,点燃着我们的激情。欢迎走进“午间美闻”之“诗歌鉴赏”。
提起唐诗,人们第一时间会想到诗篇万口传的李杜,但有一人却很少为人所提及。他,叫张若虚。而他的作品,最广为人知的便是《春江花月夜》 。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
张若虚是一个诗作非常少的人,所以很多人对他的作品不熟。可是清朝人编《全唐诗》,说这篇是“以孤篇压倒全唐之作”。他作品不多,只有一两篇,所以叫孤篇;“以孤篇压倒全唐之作”,是说比全部的唐诗还要好。人们基本上不把《春江花月夜》看做是张若虚个人化的才气表现,而是强调初唐时期,人的精神有一种前所未有的辽阔,在空间和时间上,都开始有一种扩大,这无疑在当时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诗歌开篇运用白描的笔法,绘制了一幅广阔空灵的月夜江海图。诗人敏锐的捕捉到真正的水天一色。青灰水墨色的江夜,那远处的一线海天之隔悄然褪去,天地浑然,此时的宇宙无限的广大,无限的缥缈。深夜听着哗哗水声,独自站在缓缓前行的船头远望,诗人的思绪早已随江上清风散入静籁中飘向他方。邈远天幕中挂着的月盘自然成了此刻孤独者的唯一知己,万般衷肠洪水倾泻似的涌上心头,无言地低吟着此刻的幽愁。周遭的一切都消散了,天地间唯有诗人与月二者而已,渐渐的,诗人与月也消散在了墨青色的宇宙中,世间还剩下什么呢?什么都不存在了,什么又都存在着。
渐渐,诗人跳出个人感情的圈子,将视角拓展到历史和宇宙的层面,思考人类共同的命运。因此,诗中虽然也描绘了“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这样精致的景色也叙写了“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这样细腻的情感,但更多则是要表现“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这样变动静止的永恒矛盾,和“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样世界宇宙的本源问题。有了这样的视角,诗中描写的那些看似具体的风景和个人化的体验,也便随之上升到了普遍的高度,“江天一色无纤尘”可以是世界上任何一晚在任何一处的天空与江景;“昨夜闲潭梦落花”也可以是历史上任何一人在任何一天的旖旎梦境。永恒的江水和月色,一方面衬托出个人生命的短暂和脆弱;另一方面又将现在与将来,此界与彼方的人们连结了起来,让我们能够共享欢乐和痛苦,延续作为“人类“的永恒存在,领略那一份隽永与悠长。
主播:方瑞坤
撰稿:胡尚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