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用朴实告诉世界,最美的是奉献;有的人,用脚步告诉世界,初心不曾改变。也有的人,用信念告诉世界,梦想定会实现。让我们一起走进榜样人物,读懂凝聚在他们身上的力量,欢迎走进“午间美文”之“榜样人物”。
苏轼一人,与我,很早便熟识。许是那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深切思念,又许是那被冠为“千古第一全才”的风流蕴藉。但令我对其心生敬仰的是他在历经诸般坎坷后的乐观豁达。
二十一岁那年,苏子初登进士第,正意气风发,却不料家母逝世,归家戴孝三年。待他再度入京,参加制科考试,成为“百年第一”。闻名远播,深得器重,一时风头无量。
但不过短短几载,又逢家父长辞,再度守孝。重返朝中,帝相已改,江山换颜。因与宰相相左、难得圣恩,苏子的情怀荡荡,再难寄。
他被贬杭州,因北宋官府对西湖治理的疏忽,湖中水草泛滥,湖面大减,几近无存,百姓苦不堪言。初遭贬谪的他没有一味伤悲,而是全身心融入当地生活,了解民情,为当地百姓,用尽自己所余的财力物力,重新整顿西湖。
同时,也因苏子用那挖湖淤时堆积的水草筑成一条长堤,在长堤种下柳树,自此便成就了被誉为“西湖十景之首”的“苏堤春晓”。每每逢春,碧柳摇曳,颇有雅趣。
苏子被贬密州,他道“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字里行间仍见那份意气。又贬湖州,他一封《湖州谢表》遭新党弹劾,他被捕入狱,囚于狱中,不尽落魄。待到出狱,贬至黄州,他身微禄浅,却道“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再贬贵州,只因那荔枝的味特甘滋,他便欣然表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流放海南,他却努力适应着那时被誉为“蛮夷之地”的海南生活,写下“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以此宽慰亲友。他一路被贬,与庙堂之高渐行渐远,却贬谪一处,造福一方。平生意不遂,仍爱世清欢。于月下弄着清影,说着何似在人间。
“此心安处是吾乡”, 的确,如他所言,他用自己的一生完美诠释了这句话。
宦海沉浮莫测,好在东坡从不缺一份随缘自适。也正因此,他将旁人眼中的一蓑烟雨过成了诗和远方。
我曾艳羡东坡,艳羡他的生而豁达,更艳羡他心中的一腔桃源。
但,东坡的豁达,是来源于他对人世的热爱与对万物皆有善意的坚信。而非与生俱来。至若那一腔在旁人眼中看似美好却隐密难寻的“桃源”,也不过是东坡将人生所遇之“秋冬”笑看成寻常琐事罢了。其实“桃源”并非如我们所想象的那般遥不可及。
生活学习中,我们亦常面“秋冬”。我也曾自问是否也能如苏子一般心怀桃源?但于曾经惧怕前路渺茫的我而言,自是不可。因为桃源从不会为因消极与颓废而对“冬秋”畏惧之人“留一盏灯”。但若是笑着看向“冬秋”呢?“桃源”便会在“冬秋”的隐蔽一角,静侯你的佳音。那我们又如何不能含笑看冬秋呢?
蓦然间,于“秋冬”一战的渴望和勇气油然而生。不过是学业上的一小小 “秋冬”,何故畏惧?何故逃避?与其被动消极的为遭遇“风雨”而消沉寡欢,倒不如无惧困难,直面以待。当我们扪心自问的那一刻时,万般愁绪,终得释怀。
饶是学业“秋冬”又何妨?且看我们奋发努力,踏云而上!
最后,愿你也能心怀桃源,不惧前路漫长,低头望路,身裹暖阳。
主播:九(6)班 贺雨萌
撰稿:九(6)班 黄 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