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几千年的文脉在低声倾诉。它是庙堂之上人神相通的欢愉,它是宴席之上把酒言欢的雅致,它是歧路孤舟天涯游子的悲怆,它是月下花镜多情少女的忧伤,它是无数文人世俗之外灵魂的栖息处……它们是一缕缕不灭的曙光,让我们的文化拥有了一份别样的深情和韵致。在时空的流淌中,在文字和思想的碰撞中,诗歌至今仍然能感动着我们的心灵,点燃着我们的激情。欢迎走进“午间美闻”之“诗歌鉴赏”。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这首《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是辛弃疾宋孝宗淳熙元年所作。辛弃疾,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他这一生大起大落,路途坎坷。1162年,年仅23岁的辛弃疾便已经加入抗金义军,驰骋疆场,后义军归附南宋,派辛弃疾南下与宋政府接洽。然而,义军发生叛乱,叛徒投降金人。辛弃疾领兵直入大营,俘获叛徒,立下显赫战功。此时的少年将军意气风发,显现出逼人英气。正是因为他惊人的勇敢与果断,使其步入了仕途之路。渐渐地,他意识到了朝廷的怯懦与畏缩,多次上书抗金,换来的却是朝廷的冷漠。一身才华与武艺,却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压抑与痛苦涌上心头。朝廷屡次贬谪辛弃疾,又屡次启用辛弃疾。1207年,68岁的辛弃疾带着遗憾病逝。一代天骄也终究逃不过壮志未酬的命运。
本首词源于一个神话传说,构成了一个超现实的艺术境界。中秋之夜,明月当空,作者在为好友吕叔潜送行的酒宴上,举杯豪饮,对月长叹。
上片,“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这样的环境怎能不让人想到吃了不死药飞入月宫的嫦娥呢?于是作者举杯,向嫦娥问道:“披白发,欺人奈何?”,白发渐渐增多了,心中的苦闷也加重了,可是,远大的理想何时才能得到圆满呢?下片,作者“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他要趁着美好的月夜俯瞰大好河山。此时,视角又从天上转为人间。那棵高大的桂树挡住了洒向人间的圣洁之光。为了能使更多“清光”降临人间,作者写道“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抗金的阻碍如此之大,朝廷内外投降派与金人的庞大势力,正如同这月中桂树,想要铲除何其艰难!尽管如此,词人的内心仍保持着坚定信念,那就是扫荡黑暗,把光明带给人间。
辛弃疾,一个立志于“亏刀事业”且曾建立奇功的铁血英雄,血液里流淌着的是“斫桂见光”的热望,却因生不逢时,最后“心不甘情不愿”地做成了词人。一字一句间,闪烁的不只是刀光剑影,金戈铁马,英雄失意,还有那一份纤细风流与随遇而安。稼轩的一生,活得不如意,却活得很精彩,很丰富。
金戈铁马一程,落笔可书一生,叹时与命,望神州,醉明月,只道华发苍颜……
主播:九(10)班 杨心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