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青玉案.元夕》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几千年的文脉在低声倾诉。它是庙堂之上人神相通的欢愉,它是宴席之上把酒言欢的雅致,它是歧路孤舟天涯游子的悲怆,它是月下花前多情少女的忧伤,它是无数文人世俗之外灵魂的栖息处……它们是一缕缕不灭的曙光,让我们的文化拥有了一份别样的深情和韵致。在时空的流淌中,在文字和思想的碰撞中,诗歌至今仍然能感动着我们的心灵,点燃着我们的激情。欢迎走进“午间美闻”之“诗歌鉴赏”。
初见《青玉案.元夕》是年幼时适逢元宵节“宜读元宵诗词”,当时只觉这首词读来朗朗上口,足够华美,十分应景。
再生探寻之心,是因了王国维先生的“人生境界说”。先生说成大事业、成大学问的人要经三重境界,其最高境界便出自《青玉案.元夕》: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让人怦然心动。
《青玉案.元夕》是以豪放派著称的辛弃疾创作的一首不折不扣的婉约词。
整首词分上下两阙,仅六十七个字: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词的上阕描写元宵佳节南宋都城临安的盛况。满城灯火,烟花璀璨,“宝马”“香车”“凤箫”“玉壶”“鱼龙曼舞”……浓墨重彩的描绘,真的是无一事不极致,无一处不炫目,传递出元宵夜的灯光璀璨、歌舞升平,让读者看诗人所看,听诗人所听,仿若身临其境。
词的下阕写人。元夕集市熙熙攘攘、丽人云集,她们盛装出行,笑语不断,所经之处幽香袭人。但诗人无心观赏,他在茫茫人海中苦苦寻觅,“众里寻他千百度”,他焦急地回首四顾,始终找不到“他”。却在一个偶然回眸的瞬间,在俗世繁华边缘,在灯火稀落的地方,终于看见了他!……
遍寻“意中人”不见,却又在不经意回眸中遇见,在元宵节的璀璨烟火中,如此浪漫美好,是不是像极了爱情。正如那首诗所写:“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然而当我了解到辛弃疾越多,知道这首词的创作背景,便开始觉得将“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理解成爱情大抵是我们流于肤浅。
辛弃疾生于金宋乱世,从小就怀有光复之志且“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却始终为南宋朝廷排挤不被重用。南宋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左右,统治阶层偏安江南,面对强敌压境国力衰微,却沉迷于歌舞享乐,对内粉饰太平,对外屈辱求和。这对力主抗战想要恢复中原的辛弃疾来说无疑是极难忍受的,于是他怀着满腹愁肠与忧愤写下了此词。
因此,与其说诗人花大量笔墨盛赞上元之夜的热闹繁华,倒不如说是借此反讽南宋统治阶层的苟且偷安;与其说诗人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描述男女之间的爱情,倒不如说他更想借此抒怀明志,表达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始终坚守的初心。“他”和“那人”,也非俗世爱情里的另一半,而更接近辛弃疾这位坚持抗金,绝不卑躬屈膝的诗人自己。他在众人陶醉的繁华中,独自清醒,独自坚守。
如果将其映射到我们普通人的人生,那可能就是追逐梦想的路从来不易,在这个过程我们要坚守初心,才能山高路远永不惧,披荆斩棘永不止。“不用扬鞭自奋蹄”,不屈地奋斗,坚定的前行,总有一日会功到事成,苦苦追寻的梦想已然悄悄实现,是可谓“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头是春山”。
人生漫漫,晴雨交加,但若是永葆初心,厚积薄发,即使岁月荒芜,亦能奔山赴海,静待一树花开。人生从来没有好走的路,而坚定的选择和努力一定是最正确的那条路。
主播:九(13)班 龚宸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