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几千年的文脉在低声倾诉。它是庙堂之上人神相通的欢愉,它是宴席之上把酒言欢的雅致,它是歧路孤舟天涯游子的悲怆,它是月下花镜多情少女的忧伤,它是无数文人世俗之外灵魂的栖息处………它们是一缕缕曙光,让我们的文化拥有了一份别样的深情和韵致。在时空的流淌中,在文字和思维的碰撞中,诗歌至今仍然能感动着我们的心灵,点燃着我们的激情。欢迎走进“午间美闻”之“诗歌鉴赏”。
3月20日正是春分,是一个播种和生长的季节,它象征着生机、活力和希望。它是一个充满新开始和希望的时刻,它也被许多文人所写入诗中,其中,苏东坡曾这样写它:雪入春分省见稀,半开桃李不胜威。应惭落地梅花识,却作漫天柳絮飞。不分东君专节物,故将新巧发阴机。从今造物尤难料,更暖须留御腊衣。意思是:春分时节,春雪纷飞的场景十分罕见;刚刚绽放的桃花和李花都承受不住它的寒威,在雪中摇晃。雪花应该感到惭愧,怕一落地就被梅花识出来,只好化作漫天飞舞的轻薄柳絮。雪花不管春之神专门负责春天之事;所以才将新奇精巧发挥成机谋。从今以后,创造万物的造物主更加难以预料;即使天气越发是暖和,也要留着御寒的衣物。
这首诗是苏轼出任杭州通判时写的一首“感事”诗,公元1073年,因王安石变法,苏轼被稀里糊涂地卷入了变法,纳入了守旧派,由于新旧两种势力的激烈争斗,变法运动就演成了党派之间的群斗,甚至发展到诬陷攻击,栽赃陷害的程度。苏轼清醒地看到,如果继续这样混战下去,必将重蹈庆历覆辙,于是主动上书朝廷,要求贬官杭州,这当然也是新派求之不得的事情,在熙宁三年,苏轼便出任了杭州通判。这一年的杭州,春分之后落了一场大雪,苏轼有感于时令的反常而作。表面上,仅为“春分后雪”而作,但却绝不单单是因为“感时”,而更主要的则是“感事”。正因为是感事,颇具哲理,所以十分值得后人研究。诗中有一句半开桃花不胜威:桃花开在梅花之后。而春分前后,正是将开未开的时节,所以说是“半开”。桃李虽然争,但却没有梅花那样耐寒傲雪的骨气。经不起这场春雪的威猛欺凌,这一句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因王安石变法出现新旧两种势力的激烈争斗。应惭落地梅花识,却作漫天柳絮飞,这段话运用对比的手法,将桃花和梅花相比,体现出桃花感到自己的见识短浅,没有预料到上天在春分时节还会下一场大雪。在这突然打击之下,桃花虽然半开,但也只能片片化为柳絮漫天飘零了。这显然是对桃花来讲是极大的不幸,这一句也在暗喻着王安石变法的争斗使百姓苦不堪言。不分东君专节物这一句诗苏东坡暗指改革派、王安石等掌有权柄的朝臣。全诗的后四句隐隐暴露出一个贬官对于“圣上”的不满的幽怨,抱怨他们耍阴谋迫害善良。
苏轼这种不满情绪在字里行间的流露,这也给他日后的“乌台诗案”埋下更大不幸的种子。
本期主播:七(1)班 陈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