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张纸,一支支笔,一段段文字,笔墨达意,洋洋洒洒。这里有孩子最真挚的话语,这里有父母最殷切的期望……无论怎样的文字,在这儿都携带着一种无穷的力量,它的名字叫“爱”。让爱在耳畔流淌,欢迎走进“午间美闻”之“家校共育”。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其中代表著作有《诫子书》、《出师表》、《兵法计四篇》、《草庐对》等。其中有一篇充满了对儿子殷切的希望,这一篇便是《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之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这份家书包含了诸葛亮对儿子的劝勉与告诫,希望孩子珍惜时光努力学习,不负昭华。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句话不仅是《诫子书》的开头,还是《诫子书》中希望儿子成才的基本。其中“静”是修身心,“俭”是培养品德,这样才能成为君子。“非淡泊无以朋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从古至今,这句早不是诸葛亮对儿子诸葛瞻的告诫,而是天下父母对自己子女最殷切的希望。“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便是出自这一句。人们常常用这句话来给孩子取名字,其中蕴含的不仅是家长对孩子无限的期望,也以此告诫孩子。“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在这句话中强调了“学”“静”“志”是学有所成的三大标准,缺一不可。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诸葛亮以好坏两处进行对比,告诉儿子以后要振奋精神、修养性情,不可以放松懈怠、轻薄浮躁。“年与时驰,意与日去。”表达出诸葛亮希望儿长大以后珍惜时光,好好学习,不负大好年华。“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对八岁的儿子说出如此残酷而又真实的话,他希望儿子长大成人后努力学习报效国家,而不是在穷困潦倒之人所住的陋室中度过余生,表达出诸葛亮对儿子的严厉的要求,以及对他的爱。也是希望儿子不要走弯路,因此他用自己一生的经验为儿子铺垫了人生道路。这封家书让我感触最深的是这句“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它表面写的是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而深层描写的却是以社会的残忍来告诫儿子只有做到先前描述的一切,甚至做得更好才能在社会立足。
长大后的诸葛瞻在父亲的期望下,他决定踏上了一条不同寻常的成长之旅。他知道这不仅仅是完成父亲的期望,更是为了自己能够在乱世中找到一条生存之道——就像父亲说的那样。他深夜里独坐在书房,月光透过窗户,照在那些书本上。他开始认真翻阅那些被时间遗望的智慧,每一个字,每一个句子,都像是诸葛亮在他耳边细语,指引他前行。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知识日渐丰富,不仅仅局限于书本,还开始学武艺,了解兵法。他明白,单靠智慧是不够的,还需要努力用足够的力量保护自己的亲人。每当夜深人静时,他都会独自一人到后山练剑,剑影随着月光舞动,仿佛与自然融为一体。他学有所成之后,并不骄傲自满,而是继续谦虚前行。
后来人们知道他那过人的才华和不凡的武艺,都想能够拜他为师,可他知道,自己的路还长,他想成为能够影响整个时代的人。
他没有辜负他的父亲,诸葛瞻最后英勇地战死于沙场。
《诫子书》是诸葛亮五十四岁临终前写给八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但它却成为了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因为它告诉了后世人们做事成才的道理。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洁,知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极期望也全都裹含在这篇仅仅只有87字的家书之中了。通过这些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母的感情表达得如此深切。我们要学习诸葛瞻不骄傲不自满、谦虚勤奋的精神。
本期主播 :七(6)班赵恋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