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5.22【午间美闻】与君世世为兄弟

信息来源:中国科大附中高新中学  发布时间:2024-05-22  浏览次数:10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几千年的文脉在低声倾诉。它是庙堂之上人神相通的欢愉,它是宴席之上把酒言欢的雅致,它是歧路孤舟天涯游子的悲怆,它是月下花前多情少女的忧伤,它是无数文人世俗之外灵魂的栖息处……它们是一缕缕不灭的曙光,让我们的文化拥有了一份别样的深情与韵致。在时空的流淌中,在文字和思想的碰撞中,诗歌至今仍然能感动着我们的心灵,点燃我们的热情。欢迎走进“午间美闻”之“诗歌鉴赏”。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蹇裳先之。”

在苏轼眼中,弟弟苏辙仿佛永远都只是一个小孩。而自己作为哥哥的身上有着一份责任,那就是好好保护这个沉默且内敛的弟弟,让他别受太多伤害。

在苏辙眼中,哥哥苏轼仿佛是一棵参天大树,为自己遮风挡雨。每当自己伤心沮丧时,他总会温柔地鼓励与开导自己,带着自己走向光明与温暖。

那时,不谙世事的少年们还未曾经历过太多磨难,所以那炽热且汹涌的嬉笑就这样占据了他们的少年时光,给彼此的人生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久久不散。    

而时光又会将兄弟俩推向怎样的明天呢?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言骓马但鸣嘶。”“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1057年,苏氏兄弟双双中科举。没过多久,苏轼赴凤翔府出任签书判官,而苏辙也被委任为渑池县主簿。兄弟俩二十多年的生命中一直形影不离,如今步入仕途,必须从此告别,各行他路。   

苏辙写下了《怀渑池寄子瞻兄》以告别哥哥。苏轼的诗,回了一首《和子由渑池怀旧》。这是他们步入仕途前的最后一次和诗。

怀”是两首诗的诗题中共同出现的字,其中或许有对曾经无拘无束的时光的眷恋,有对形影不离的哥哥的不舍,可我想更多的大概是对那风波未测的未来的憧憬吧。

闲户时寻梦,无人可说愁。”“困卧北床呼不起,风吹松竹雨凄凄。”

步入仕途前,兄弟俩曾有过一个“雨夜对床”的约定,二人相约以后要早早辞官,一起隐居于山林中,继续过小时候那样无忧无虑的日子。

1069年,王安石变法。苏辙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多次争论,后来干脆上书求去。也是从这时起,兄弟俩开始聚少离多,变得越来越忙碌。曾经“雨夜对床”的约定终究成了一句空话,落在记忆的长河里,一去不复返。

愁”与“凄凄”之类读起来倍感悲凉哀愁的语句怎会是曾经对仕途与未来踌躇满志的苏轼兄弟俩写出来的呢?我想,其中隐藏着太多孤独与无助。曾经的兄弟俩,形影不离、同进同退,如今步入仕途,各行他路,即使是骨肉兄弟遭遇政敌的打压与排挤,苏轼也只能忍气吞声、爱莫能助,这时候的心情,又怎能一个“愁”字了得呢?而苏辙在面对政敌的打压与排挤时,又会有多么的无助与气愤呢?他又是否会在某个久久无法入睡的夜晚想起那个小时候总是像参天大树一般为自己遮风挡雨的哥哥呢?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1079年,乌台诗案,苏轼锒铛入狱,遭受着审讯者对他不停地辱骂带来的精神压力,他一度想要自杀。最后他写下了《狱中寄子由》,准备与弟弟做最后的诀别。而苏轼不知道的是,苏辙此时正以自己的官职替苏轼赎罪。

世世为兄弟”啊,生生世世,轮回寂灭,下辈子还要和你做兄弟,一辈子隐居山林,无忧无虑。

只是一张薄薄的纸却让我一眼千年:暗无天日的狱中,苏轼在无法预知命运的走向时,想起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弟弟苏辙,苏轼思念着许久未曾见面的弟弟,更担心他的安危,在极度悔恨悲伤的心境下,写下了那句“与君世世为兄弟”,在令人声泪俱下的誓言中为这段手足之情画上了一个悲壮凄凉的句号。

宋神宗最终被兄弟俩感动,免了苏轼的死罪,改为流放。

林下对床听雨声,静无灯火照凄凉。”

1094年,宋哲宗亲政,开始对旧党反攻倒算。直到1100年宋徽宗即位,兄弟俩才得以赦免。此时的苏辙以为“雨夜对床”的约定终于可以实现,可是谁又料到命运与他们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

1101年,苏轼病死于毗陵。临死前,他给弟弟写了信,交代了后事。苏辙听闻凶讯嚎啕大哭直至昏厥,直到安排哥哥后事时,才勉强打起精神。后来他嘱咐儿孙将他的遗骨安葬在兄长身边,以实现当初“雨夜对床”的约定,这也是他们牵绊一辈子却未能完成的约定。

凄凉”二字又何尝不是苏辙晚年的孤独与悲凉?或许这天地之大,再也没有他所眷恋的。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个人,陪他走过人生懵懂无知、年少骄纵的人,小时候像参天大树一样替他遮风挡雨的人,与他牵绊了一辈子的人,早已不在了。

隔着悠悠岁月,那个任性的、张狂的、倔强的、豁达的哥哥在记忆里闪烁着,苏辙真希望光阴在此刻永驻,好让他和哥哥再告一次别。最后,他要在哥哥的手心写下自己的名字,听说这样就会在轮回寂灭后再次相遇,生生世世做兄弟。

 本期主播:七(9)班 舒昕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