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6.11【午间美闻】端午溯源:探寻端午节的历史渊源与民族风情

信息来源:中国科大附中高新中学  发布时间:2024-06-11  浏览次数:10

粽香筒竹嫩

炙脆子鹅鲜

粽香筒竹嫩

炙脆子鹅鲜

粽香筒竹嫩

炙脆子鹅鲜

端午溯源:探寻端午节的历史渊源与民族风情

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

端午节的余韵还在,大家是否在佳节期间品尝到了那包裹着厚重历史与家国情怀的粽子?

世人皆知,端午食粽乃是对屈原的深切缅怀。尽管端午节的雏形远在春秋时期便已形成,但将这位楚国忠臣与端午节紧密相连的记载,实则始于南北朝时期南梁吴钧所著的志怪小说《续齐谐记》。书中屈原的爱国情怀感人肺腑,使得端午纪念屈原的传统得以世代相传。人们欣然接受这一说法,将端午节与屈原的事迹相结合,为这一节日赋予了更为深邃的文化内涵。因此,端午在前,屈原在后,二者交织成了一幅历史的长卷。

端午节的起源,实则是古越族先民对自然天象的崇敬,尤其是对龙神的祭祀活动。仲夏时节,苍龙七宿跃升至正南中央,古人心中的“飞龙在天”之日降临,遂有了众多与龙相关的庆典。其中最为人熟知的莫过于赛龙舟,这项风俗在南方地区尤为盛行,即使在北方,临近江湖的城市亦有此习,而北方多数地方则流行划旱龙舟、舞龙船,旨在通过祭拜龙图腾,祈求免受水旱之灾。

古越族先民为这节日取名,亦颇具匠心。“端”字,意味着开始,其古文无“立”旁,右半部仍读作“耑”,金文与小篆中,中间一线象征大地,下部描绘的是盘根错节的根须,上部则是初生的嫩芽,所以寓意新生与起始。端午前虽然立夏已过,但直至端午气温才开始逐渐稳定并趋于炎热,故“端”也有夏天开始之意。至于“午”,则是数字五的象征,代表农历五月之初的第五个日子。午,也含忤逆之意,因端午之际,日午炎热而夜凉如水,古人认为此乃阴气上升,阴阳相撞之时,故需驱邪避疫。

因此,端午节的习俗之一便是“驱邪祛病”,包括佩戴香囊、悬挂艾草、系五色丝线。香囊内填满芳香开窍的中草药,既能驱虫又能防疫;艾草制成的人形或虎形——艾人、艾虎,悬挂于门楣之上,以驱除瘴气;五色丝线分别对应青、红、白、黑、黄五色,代表五行五方的吉祥色彩,端午时节系于手臂,寓意吉祥如意。

然而众所周知的习俗——吃粽子和喝雄黄酒则源于开头我们提到的《续齐谐记》中屈原投身汨罗江的悲壮故事。人们为了保护屈原的遗体不受水中生物侵扰,便用竹叶裹米投入江中,并以雄黄酒倾洒江中。从此,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被保留下来,以纪念屈原这个对信念一生坚持对梦想一生执着对国家一生不离不弃的人。

寻根溯源,端午节的文化内涵早已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血脉之中,无论是对神祇的祭奠,还是对屈原这位伟大诗人的纪念,端午节都是中华文化皇冠上璀璨的一颗明珠。

传承后世,我们有责任将这份文化遗产传承下去,传递中华民族文化的根与魂。这根凝文化千年,这魂结情怀万千。

撰稿人:七12班秦珞宸

主播:七12班舒子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