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用朴实告诉世界,最美的是奉献;有的人,用脚步告诉世界,初心不曾改变。也有的人,用信念告诉世界,梦想定会实现。让我们一起走进榜样人物,读懂凝聚在他们身上的力量。欢迎走进“午间美闻”之“榜样人物”。
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个名字,至今闪耀于人们的记忆中。这就是李大钊,一位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李大钊生于1889年10月29日,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混乱时代,封建的余孽还未褪去,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已经兴起。新旧民主革命交替,文化猛烈撞击,这样一位铁骨铮铮的革命者就诞生于这个兵荒马乱的时代中。
李大钊早年赴日本留学,初步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救国的炽热种子就此埋下。回国后,他积极投身于新文化运动,挣脱时代的沉重枷锁,宣传民主与科学。他坚信马克思主义能拯救中国于泥沼之中。他在《青春》一文中号召青年们“冲决历史之桎梏,涤荡历史之积秽,新造民族之生命,挽回民族之青春”,字里行间,都彰显着灼热的爱国情怀。
俄国十月革命后,李大钊更加努力地投身于革命事业中,他先后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等多篇文章,他以笔为剑,在革命战场上谱下血红的诗篇,在时代的猎猎秋风中吹响思想的冲锋号,在共产主义的舞台上高歌。
李大钊也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1920年10月开始,在李大钊指导下,由邓中夏、高君宇、何孟雄、罗章龙等一批有初步共产主义的青年知识分子们组成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自此,马克思主义的光芒照耀着这些有志青年们,中国共产党的种子就此萌发。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润泽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但在革命道路上,李大钊也遭遇了巨大的困难、挫折,甚至为此葬送了自己的生命。1927年,李大钊被北洋政府当局逮捕,但死亡的阴影无法覆盖他坚定的爱国信念,残酷的刑法杀不死他坚毅的革命信念,从始至终,他没有泄露一星半点党的秘密。最终,北洋政府恼羞成怒,下令处死他。他面对着冰冷、高大的绞刑架,却依旧保持着傲然的革命风骨,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不能因为反动派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在中国必然得到光辉的胜利!”随后,他向绞死他肉体却绞不死他精神的绞刑架走去,从容赴死,英勇就义。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所写的这千古名句,不知被传诵了多少年。李大钊用了自己的生命,向我们诠释了这句诗背后炽烈而又沉重的含义。他是中国革命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是历史上万世流芳的革命先驱。他真正做到了“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他的决心与勇气,他对国家那一颗热忱的赤子之心,值得当下每一位青少年学习,值得被每一位中国人铭记。他的肉体已然消逝,但他的精神永存!
本期主播七(12)班 曾楷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