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长安三万里》,它从高适的角度刻画李白。总的来说,电影不错。也描绘了盛唐一群诗人的众生相。电影中,竟然将李白与王维放在一个场景下出镜,解决了李白与王维,这两大诗人有没有见面的历史文化难题。
当然,那是电影文艺创作手法。历史上,诗人李白与诗人王维,有没有见过面,聊过天,送过别,和过诗,还是悬而未决。
其实他们俩分别有共同的诗人好友,例如高适,杜甫,孟浩然等。他们俩分别与这些好友之间,有着游历,唱咏,寄诗与和诗的故事。例如,唐玄宗天宝年间,李白在洛阳,山东等地,一年多时间,与杜甫有三次相伴,访仙问道的游历,酬答,赠别的诗作。
李白写给杜甫的诗道:“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依依别情,纸短情长!
杜甫别了李白,思念之情,与日俱增,白天想他(如他的诗《饮中八仙》),夜晚也想他(如他的诗《梦李白二首》);春天想他(如他的诗《春日忆李白》),秋天也想他(如他的诗《天末怀李白》)。
可是,距今一千二三百年,同年岁的两位极伟大的诗人,李白与王维,相互之间不著一字。那原因何在?
是地理阻隔,道阻且长,只能遥望,相互不能一睹丰采真颜吗?不是的!天宝年间,两诗人四十来岁,都在长安为官,两人久负诗名,一日看尽长安花,所以长安也不算很大,抬头不见低头见,二位诗人倘若想访谈,机会有的是。
是相互之间,还很生疏,你不了解我,我不知道你?也不是的,他们有热情的共同好友,例如杜甫与高适,朋友居中介绍,是应有之意。加上两位诗人成名已久,双星闪耀,合理推论,相互是熟悉的。
是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更不是的,上文说了,两个是同时代的同年岁的人,李白早生几个月而已。且两人相差一年,前后离世,在大唐的时空,两人足足共同生活了六十多年!
是两大诗人不爱写送别诗歌吗?不是的。颇爱写的。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写出了不忍又绝然美丽的分别。王维不遑多让,他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别情浓,两句如酒!犹如现在人说,千言万语,都在酒里的意思。
其实呢,两位诗人即使见面,大概是在天宝年间,四十来岁,世界观与人生观均已生成。李白求道访仙,信的是道家,喜爱游历。那时王维受母亲崔氏影响,一心理佛了。王维写诗道: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安静生活的王维,与那岑夫子,丹丘生两位道士混在一起,将进酒,杯莫停的李白,无论如何是玩不到一块儿的。
想必两位诗人,也会坐到一起,因共同的朋友之邀,小酌一杯。但除了诗文,一谈其他,一个说道,一个说佛,就隔膜了,久而久之,连诗文都不想相互谈论了吧。
当然还有另一种可能性,两位诗人一见如故,互有写诗酬答。只因那时印刷术没有发明,纸张也挺贵,酬答的诗流传的少,等后人编攥二位诗人诗集时,这类送别的诗已湮灭在历史的烟尘中了。
所以,李白与王维,后人看来,相互不著一字,各自风流!
主播:九(1)班魏子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