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6-8日,合肥高新区宋洁初中地理名师工作室六位成员齐聚都江堰,积极参与了第九届“长江 +”中心城市地理教研协作体联合教研活动,与来自长江沿线多个中心城市的地理教育工作者们共同交流、学习与成长,汲取着知识的甘露,也在课堂与大自然的交汇处,探寻着地理教学的灵感与力量。
活动期间,工作室成员们全身心投入到丰富多样的教研环节中。公开课观摩环节,首先南昌市外国语九龙湖初中支颖怡老师带来的课程是《世界的地形》。支老师巧用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世界地形地貌变迁;随后,成都市金苹果锦城第一中学的陶睿老师带来的课程是《用水脉传承文脉,以和谐融创未来》,陶老师以实验探究的形式向大家展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分水分沙的原理,引导学生分析水利工程与农业生产的关系,进一步阐释了人地协调的地理观。工作室成员们在观摩中汲取灵感,思考如何创新教学方法,提升课堂互动性与实效性,课后还与授课教师热烈交流,探讨教学细节与学生反馈处理的技巧。
专家讲座环节,来自昆明理工大学的陈忠教授带来了《基于 Sr-Nd 同位素的黄土物源研究》的专题报告,陈教授以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研究经验,深入浅出地讲解了 Sr-Nd 同位素在黄土物源研究中的关键应用。教授的阐述层层递进、逻辑清晰,将前沿的科研成果生动地展现在听众面前。
成员们认真聆听、记录,不时为精妙观点而赞叹,深刻意识到地理教育需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与国家发展战略,为地理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拓展注入了新活力。
在实践研学环节,工作室成员们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沿着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主要设施——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依次展开考察。在鱼嘴,老师们现场观察了岷江被分为内江和外江的神奇景象,深刻理解了其四六分水的精妙设计原理,以及在枯水期和丰水期如何有效调节水流,保障成都平原的灌溉用水和防洪安全,成员们纷纷对古人的智慧赞叹不已,并围绕这一独特的水利枢纽工程在初中地理教材中的知识切入点展开热烈讨论,探讨如何以更加生动有趣的方式将这些复杂的地理原理传授给学生;飞沙堰的实地考察让老师们对其泄洪排沙的功能有了直观认识。大家及时记录下关键要点和现场的讲解内容,准备将这些鲜活的案例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和趣味性;宝瓶口作为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最后一道关卡,其狭窄的进水口和控制内江流量的重要作用引发了老师们浓厚的兴趣。成员们在此驻足许久,讨论着古人如何在没有现代工具的情况下,凭借着精湛的技艺和对地理环境的深刻认知,同时也思考着如何引导学生从地形地貌、地质构造等多个地理角度来认识宝瓶口的选址和建设意义。
此次都江堰研学考察活动,为工作室的成员们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教学资源和教学思路。通过实地观察、亲身体验和深入研讨,老师们将把这些第一手的研学资料转化为丰富多样的课堂教学内容,让地理课堂更加生动活泼,助力地理教学质量迈向新台阶。相信在未来的教学中,他们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专业的素养,引领学生走进地理知识的殿堂,探索自然与人文交织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