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5【午间美闻】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信息来源:中国科大附中高新中学  发布时间:2024-12-05  浏览次数:10

  这是刻于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结束语。此话意在告诫人们,勿忘国耻,以史为鉴,勿让悲剧重演。

  然而,南京大屠杀,这场人类历史上的浩劫,从前在西方世界却几乎无人知晓。加之日本势力对于此事件的掩盖和篡改,南京大屠杀,似乎真的同一枚沉入大海的硬币,销声匿迹,被人们遗忘了。

  直至 199712月,《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一书问世,此书引起了美国乃至西方世界的巨大轰动,让他们对这段历史真正关注和正视。

此后多年里,此书的作者通过讲演、公开辩论等,为人们讲述南京大屠杀的故事——这段不应该被世人遗忘的历史。

  而这位勇敢的作家,名叫张纯如。

  张纯如,女,美国华裔,祖籍江苏淮安,1968年出生于美国的一个书香家庭。张纯如在孩提时期,就经常听到父母讲述遥远的1937年,在大洋彼岸一个叫南京的城市里发生了什么,滔滔长江水如何被鲜血染成了红色……

1994年,26岁的张纯如在加州参观了一次小型的南京大屠杀照片展。一张张黑白照片让那段五十年前至暗岁月中的惨状暴露无遗,残肢断臂、扭曲的尸体,以及被日军侵犯、残害中的中国人,他们脸上那刻骨铭心的痛苦与耻辱——张纯如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张纯如从此决定执笔为戎,她要写一本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史书,撕破日本的伪装,让真相昭示于朗朗乾坤。她当然知道,这意味着自己要与谁作对。她便像一只蜡炬,靠燃烧自我生命来破局黑暗。

  “我知道我必须写这本书,我别无选择。我还感觉到如果我出生在那个年代,那个地方,那个时间,我也就是其中的一具尸体了,一具无名的尸体,在半个世纪之后,没有人关注,而那些犯罪者甚至会说,这些事情根本就没有发生过,这尤其令我感到恐怖。”

  1995年至1997年,张纯如在世界各地访问了许多幸存者,在大量的历史文献和触目惊心的资料基础上撰写、提炼。张纯如只身前往南京的那段时间,只有二十多岁。正值高温,她不顾自己的身体,且在中文水平有限的情况下,马不停蹄地采访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寻访日军暴行发生地以及翻阅国内资料,每天工作十小时以上。

  张纯如所接触到的都是血淋淋的史实。在《南京大屠杀》一书的写作过程中,张纯如经常气得发抖,甚至生理不适。她面对的是尽显人性恶劣、残忍血腥的历史,她叙述的,是一部酷刑百科全书。

  书成后,张纯如很快名扬四海,军国主义日本的暴行在世界流传开来,人们从此知道了,在1937年,在中国南京,一群泯灭人性的恶狼如何虐杀三十多万的无辜人民……张纯如以心理和身体双重的代价,使南京大屠杀不再被尘封和压制于扭曲的世事下。然而,张纯如此后便不断接到日本右翼势力报复性的威胁信件和电话,且因为心理长期受压于屠杀历史的阴影中,张纯如患有严重的抑郁症。恐惧与病痛一刻不停地折磨她的神经,最终,她似一颗流星,短暂绚烂了黑夜后,却又遽然间陨落了。

2004119日,张纯如,这个曾为南京30万冤魂奔走呼号的女子,在自己的车内,吞枪自杀。年仅,36岁。

  死亡不是终点,遗忘才是。所幸有张纯如女士,使那九泉之下的灵魂得以被铭记。史实没有石沉大海,更不会被遗忘。而支撑着张纯如的,是她绝对的理性,也是极致的感性,是常人所不能比拟的坚韧和对正义的崇尚。伟大一词,已无法言喻张纯如的一生。同样的,唯有铭记。肉体的毁灭或许有期限,精神的延续却可无限绵长。铭记张纯如,铭记她誓死所换来的真相,诚挚地为她奉上一句:女士,千古!

    本期主播九(11)班栾婷悦。